四合院里的几家欢喜几家愁,几乎成了常态。阎家因为阎解成找到了好出路而喜气洋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院刘海中家压抑的氛围。
刘海中官迷心窍,对两个儿子的期望也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大儿子刘光齐还算争气,考上了技校,符合刘海中对“出息”的定义,因此颇得他看重。而二儿子刘光天,性子有些闷,读书成绩普通,没能继续升学,成了刘海中眼里“没出息”的代表,动辄得咎,非打即骂,在家里活得小心翼翼,像个透明人。
刘光天自己也苦闷,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街道安排的临时工岗位上,他干得也没什么劲头,感觉自己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永远活在父亲的贬低和兄长的阴影下。
林向阳观察刘光天很久了。这个年轻人本质不坏,只是缺乏自信和正确的引导。他性子里有股韧劲,能吃苦,体格也不错,只是在家里的打压下,这些优点都被掩盖了。
一次,林向阳从父亲带回来的厂内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今年征兵工作即将开始的通知,重点强调了部队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大熔炉。他心中一动,参军,对于刘光天这样家庭压抑、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是一条绝佳的出路。
他没有直接去找刘光天,那太突兀,也容易引起刘海中的猜忌。他再次利用了阎埠贵这个“传声筒”。
在一个看似随意的傍晚,林向阳和阎埠贵在院里闲聊,话题不知怎的就扯到了年轻人出路问题上。
“现在这形势,年轻人有个正经去处不容易啊。”林向阳感慨道,“像我光天哥那样的,性子踏实,能吃苦,要是有个地方能好好磨练磨练,将来未必比谁差。”
阎埠贵点点头:“光天那孩子是不错,就是在他爸跟前……唉。”他也对刘海中的做派有些看不过眼。
林向阳话锋一转,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我前两天好像听人说起,今年的征兵好像快要开始了?部队可是个好地方,最能锻炼人。我光天哥这体格,这性子,要是去当兵,说不定真能混出个名堂来,总比在家里……唉。”他适时地住了口,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阎埠贵是何等精明的人,立刻听出了林向阳的弦外之音。这是让他去给刘光天递话,指条明路呢!他心里盘算着,这事要是办成了,不仅能帮刘光天一把,也算卖了刘家一个人情,虽然刘海中那人不一定领情,但刘光天肯定会记住他的好。
“是啊,当兵保家卫国,是条正道!”阎埠贵立刻附和,“光天那孩子,是块当兵的好料子!这事我得空得跟他念叨念叨。”
没过两天,阎埠贵就找了个机会,私下里跟郁郁寡欢的刘光天“偶遇”了。
“光天啊,”阎埠贵摆出长辈关心晚辈的姿态,“我听说今年征兵工作马上要开始了。我看你这身板,你这股实在劲儿,不去当兵可惜了!部队那地方,不看爹妈是干啥的,全凭自己本事!你要是能在部队立个功、入个党,那回来可是光宗耀祖,谁还敢小瞧你?”
刘光天原本黯淡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一丝光亮!
参军?
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积郁已久的阴霾!对啊!他怎么没想到!离开这个压抑的家,去一个全新的、靠本事说话的地方!如果能在那里面干出点成绩……他仿佛看到父亲第一次用正眼看他,院里人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一股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勇气,在他心中升腾起来!
“阎……阎老师,您说的是真的?征兵真的要开始了?”刘光天声音都有些颤抖。
“那还有假?通知估计过两天就贴出来了!”阎埠贵肯定地说,“你要是真有这个心,就得早做准备,把身体锻炼好,政审材料啥的也得提前琢磨。”
“哎!哎!谢谢阎老师!谢谢您!”刘光天激动得连连道谢,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从那天起,刘光天像变了个人。他不再萎靡不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工作也格外卖力。他偷偷准备着报名材料,虽然面对父亲时依旧小心翼翼,但眼神里多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坚定。
刘海中起初对儿子突然“瞎折腾”很是不满,骂他不务正业。但当刘光天正式报名参军,并且一路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拿到了入伍通知书时,刘海中看着通知书上鲜红的印章,再看看儿子那挺直的腰板和坚定的眼神,第一次没有说出打击的话来。他虽然官迷,但也知道参军是正途,儿子能走上这条路,对他这个二大爷的脸上,也算有光。
临行那天,院里不少人都来送行。刘光天穿着崭新的军装,虽然还有些稚嫩,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特意找到阎埠贵,深深鞠了一躬:“阎老师,谢谢您!”
阎埠贵连忙扶起他,心里明白,这声感谢更应该给谁。
刘光天又走到林向阳面前,这个比他小几岁的少年,在他最迷茫的时候,间接地为他点亮了一盏灯。
“向阳,我……我走了。”刘光天不善言辞,只是用力拍了拍林向阳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林向阳微笑着点点头:“光天哥,保重。在部队好好干。”
看着刘光天背着行囊,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四合院,林向阳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命运,已经发生了转折。他摆脱了家庭的压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脑海中,系统的提示如期而至:
**【关联个体:刘光天。行为:间接路径指引(参军)。状态:脱离原生家庭负面环境,获得全新成长平台,人生轨迹显着偏转。因果线缔结。】**
又一条命运的丝线,被他轻轻拨动,导向了更光明的方向。林向阳看着刘光天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祝福。这不仅仅是帮助了一个年轻人,也是在为自己,为这个院子,又增添了一份来自远方的、潜在的善意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