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轮大车碾过北京城略显颠簸的碎石路面,穿过依旧残留着旧时代印记、却又处处可见新生标语和忙碌建设景象的街巷,最终停在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胡同口。
平安胡同。
与南锣鼓巷那种深宅大院林立、透着历史沉疴的气息不同,平安胡同更显市井和平实。两侧多是些规整的青砖小院或联排的平房,墙体斑驳,却打扫得干净。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响起,或者谁家院里传来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生活气息浓郁而安宁。
林家的新家,就在胡同中段,一个黑漆木门、带着两级石阶的独立小院前。
“到了,就是这儿。”林大山跳下车,从怀里掏出组织上颁发的住房分配通知书和钥匙,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如释重负。
李秀兰拉着小向红的手,仰头看着那比她想象中还要规整的青砖瓦房,眼圈又忍不住红了,这次却是喜悦的泪水。林向军则好奇地打量着四周,对即将开始的城里生活充满了新鲜感。
林向阳是最后一个下车的。他站在略显狭窄的胡同里,目光首先落在了那扇即将属于他们家的黑漆木门上,然后缓缓抬起,越过低矮的院墙,投向东南方向。
那里,隔着一片灰瓦屋顶和几条交错的小巷,就是南锣鼓巷。他甚至能隐约看到95号院那高出周边建筑一截的屋脊和熟悉的槐树树冠。
物理距离,被缩短到了极致。
他从一个需要赶着驴车、偶尔才能靠近的“遥远观察者”,真正变成了与那片舞台近在咫尺的“邻居”。
这种感觉,很奇妙。
“吱呀——”一声,林大山用力推开了那扇沉甸甸的木门。
院落不大,但阳光充足。三间坐北朝南的青砖北房虽然有些年头,窗棂上的漆皮有些剥落,但结构完好,屋顶的灰瓦也整齐。小小的院落用青砖墁地,东南角那棵老枣树枝叶凋零,却更显遒劲。一切都符合林向阳之前的了解和推演。
“真好!这院子真好!”李秀兰迫不及待地走进院子,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对于习惯了农村广阔天地的她来说,这样一个方正、干净、私密的小院,简直是梦寐以求。
小向红也撒欢似的在院子里跑了一圈,然后指着枣树嚷嚷:“娘,等枣熟了,红红要打枣吃!”
林大山和林向军开始忙着从车上往下搬运行李。
林向阳没有立刻动手,他独自一人,缓缓走到院门口,背对着忙碌的家人,目光再次投向那片熟悉的胡同区。
他的脑海中,如同走马灯般闪过自穿越以来的一幕幕:
从林家屯土炕上惊醒的迷茫与震惊;
利用系统改善家人生活的谨慎与喜悦;
确立“观察者”策略的冷静与决断;
一次次成功“引导”带来的成就感;
以及此刻,站在这扇新家门前的期待与从容。
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完成了从生存到布局的蜕变。
现在,舞台的帷幕已经为他拉开得更近。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远观的观众,或者偶尔投下石子的引导者。他要更深入地走进这个舞台,更清晰地看清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更精准地把握每一次命运的脉搏。
贾张氏的泼辣,傻柱的混不吝,许大茂的阴险,易中海的掌控,秦淮茹的挣扎……这些鲜活而复杂的角色,将不再仅仅是情报中的符号,而是他触手可及的“邻居”。
他将有机会,在更近的距离,观察他们的日常,分析他们的弱点,甚至……在关键时刻,以更直接、却依然隐蔽的方式,施加自己的影响。
【初级洞察术】让他能看透情绪的表层。
【危机预警】让他能规避潜在的危险。
【模拟推演】让他能预判行动的后果。
而眼前这个新家,则为他提供了最完美的行动基地。
万事俱备。
林向阳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勾勒出一个充满自信和期待的弧度。
一股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他深吸一口属于这座古老城市特有的、混合着煤烟、尘土和生活气息的空气,仿佛要将这份新时代的躁动与希望都吸入肺腑。
然后,他在心中,用一种只有自己能听到的、清晰而有力的声音,默念道:
**“从遥远的观察者,到近距离的邻居。”**
**“四合院的诸位,我们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开始。”**
话音落下,他毅然转身,脸上恢复了那副符合年龄的、略带腼腆和勤快的表情,快步走向院内,加入了忙碌的家人之中。
“爹,娘,我来帮忙!”
新的生活,新的舞台,新的挑战与机遇,就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于平安胡同这间小小的院落里,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林向阳知道,属于他的精彩,才刚刚开始。他必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以及那个鸡飞狗跳的小院里,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深刻而隐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