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飞机工业集团,这座共和国的“直升机摇篮”,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运转起来。
为【应龙】项目专门开辟的A1级保密厂区,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最顶尖的海军航空工程师团队,在领队,也是国内直升机设计领域泰斗级人物张承德总工程师的带领下,正式进驻。
这是一支足以让任何军工巨头都为之侧目的豪华阵容。
有负责新材料的,肩上扛着两毛四的特级研究员;
有玩了一辈子飞控代码,头发比代码行数还少的顶尖程序员;
还有能闭着眼睛,听发动机声音就判断出故障点的动力组“老法师”。
他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说一不二的权威。
此刻,他们齐聚一堂,摩拳擦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昂扬的战意!
“同志们!”
项目启动会上,年近七旬,精神矍铄的张承德总师,拍着桌上那份科幻感十足的【应龙】概念图,声音洪亮。
“我们不是来给许中校打下手的!我们是来和他并肩作战的!”
“这份设计图,惊世骇俗!
它里面蕴含的很多技术节点,别说实现,光是看懂,就需要我们拼尽全力!
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份荣耀!”
老总师环视着台下那些和他一样,眼冒精光的“战友们”。
“海军把最精锐的家底都掏出来了!
我们就要让许中校,让总装备部看看!
我们这帮搞了一辈子飞机的老家伙,不是吃干饭的!
我们要把这份图纸,变成现实!”
“好!”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
他们承认那个年轻人是天才,但他们更相信集体的力量!
他们要在这场共和国航空史上最疯狂的豪赌中,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力!
然而,项目开始后的第三天,这股打了鸡血般的狂热,就开始迅速冷却,结冰,然后……碎裂。
问题,最先出现在材料组。
【应龙】那套匪夷所思的三段式折叠旋翼,对桨叶根部复合材料的抗疲劳强度和屈服极限,提出了一个变态的要求!
“不行!
t800级别的碳纤维,在模拟十万次极限折叠后,内部出现了超过百分之三的不可逆微观裂纹!
这个数据是灾难性的!”
材料组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为首的研究员,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上刺眼的红色警报数据,眼珠子布满了血丝。
“必须加入更高比例的特种树脂和纳米管!
可那样一来,重量又会超标!”
另一个专家痛苦地抓着头发,“三天了!我们试了二十七种配方!
全都是死路一条!”
就在整个材料组陷入绝望的死循环时,组长的内部邮箱,轻轻“叮”了一声。
一封没有任何正文,只有一个附件的邮件,静静地躺在那里。
发件人:许燃。
附件名称:《关于c\/Sic-Zrb2-cf复合基体在超高频剪切应力环境下的分子结构优化方案》。
组长愣了一下,颤抖着手点开了附件。
下一秒!
他整个人如同被高压电流击中,猛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附件里,没有废话。
只有一张清晰无比的化学分子式结构图,和一份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的,包含了温度、压力、催化剂配比的完整制造工艺流程图!
方案精妙!优雅!
像一篇关于材料学的完美诗篇!
它以一种他们从未想过,甚至不敢想的全新思路,用最简单的元素组合,完美解决了强度和重量这对天生的矛盾体!
“这……这……”
组长看着那份方案,嘴唇哆嗦着,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整个会议室,所有专家都凑了过来!
当他们看清屏幕上那堪称神谕的分子式时,所有人都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集体失声!
寂静中,一个年轻的博士,用梦呓的声音喃喃自语:
“我们……我们吵了三天三夜的问题……他……他用一封邮件就解决了?”
……
第四天,飞控组,集体自闭。
那套复杂的“主旋翼-尾梁联动折叠液压控制系统”,背后是数以百万行计的底层控制代码。
为了防止在变形过程中,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
他们必须编写一套万无一失的,带有三重冗余备份的纠错程序。
“疯了!要疯了!”
组里最年轻,也是号称“人形打字机”的编程天才,此刻正对着屏幕上一片鲜红的报错代码,疯狂地薅着自己本就不多的头发。
“这个联动逻辑太复杂了!
旋翼的折叠,必须和尾梁的翻转,在时间轴上实现微秒级的同步!
一旦出现任何延迟,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的模拟程序,已经因为逻辑冲突,崩溃了三十六次了!”
整个飞控组,都被关进了一个“逻辑地狱”的笼子里。
下午两点。
许燃端着一杯咖啡,从他们开放式的办公区路过。
他停下脚步,看了一眼那个年轻程序员屏幕上,密密麻麻如同天书般的代码,眉头微微皱起。
“太臃肿了。”
他放下咖啡杯,很自然地坐到了那个已经快要精神崩溃的程序员身边,把他推开。
“让一下。”
然后,在飞控组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的十指,化作了一片在键盘上疯狂舞蹈的幻影!
他无视了飞控组之前所有的底层架构,从零开始,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基于“非线性预测控制”的核心算法!
没有复杂的嵌套,没有冗余的判断语句!
只有最简洁,最直指核心的数学逻辑!
一个小时后。
当许燃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屏幕上,所有的红色报错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优美简洁、充满数学韵律感的全新代码!
整个代码的体积,被他硬生生压缩了百分之七十!
而运算效率,却反向提升了三倍!
“好了。”
许燃站起身,端起早已冰凉的咖啡,转身离去。
留下身后整个飞控组的成员,像一群看到了神迹的原始人,对着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屏幕集体石化,顶礼膜拜。
……
一周后,项目总技术攻关会。
会议室里,气氛诡异。
以张承德总师为首的海军专家天团,此刻像被抽了主心骨,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他们的面前,摆放着一摞摞厚厚的,由许燃在这几天里,陆续“扔”给他们的,涵盖了材料、飞控、动力、武器挂载、航电雷达等所有子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
每一份方案,都完美,都无可挑剔。
也都在反复碾压着他们这些“权威”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专业自信。
他们正在从“协助者”,彻底沦为“见证者”。
甚至,是“学习者”。
张承德总师颤抖地,捧着其中一份,也是最核心,最让他感到匪夷所思的“主旋翼-尾梁联动折叠液压控制系统”的最终版工程图。
图纸上,数千个零件,上万个参数,被充满三维空间想象力的精巧方式,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
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散架。
根本不像是人类能设计出来的东西!
更像是……直接从造物主的脑子里,复制粘贴下来的设计蓝图!
许久。
这位在共和国航空工业史上,留下过赫赫威名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了!
他缓缓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没有看图纸,而是抬起头,用复杂的目光,看向了正坐在主控台前,依旧在处理着海量数据流的年轻人。
“许中校……”
他顿了顿,改了个称呼。
“不,许教授。”
老人的声音,带着一丝颤音。
“我……我能冒昧地问一个问题吗?”
这个问题,问出了在场所有海军专家的心声!
他们全都下意识地抬起头,屏住了呼吸,死死地盯住许燃!
许燃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停了下来。
他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抬起头,扶了扶眼镜,平静地看着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
“您问。”
张承德深吸一口气,问出了盘踞在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您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一个由几百名,甚至上千名,来自各个领域最顶尖专家的秘密设计团队?”
对!
一定是这样!
这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精通这么多截然不同的尖端领域?!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短短七天之内,完成一个需要几百名专家,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他一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身后,一定站着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隐藏在国家最深处的超级智囊团!
整个会议室,所有人在渴望,渴望一个能让他们备受摧残的心,找到一丝平衡和慰藉的答案!
然而。
许燃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认真仔细地思考了整整十秒钟。
然后,他摇了摇头。
他平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没有。”
“从始至终……”
“只有我一个人。”
“……”
!!!!!!
仿佛一颗无形的精神原子弹,在会议室里所有专家的脑海中轰然引爆!
将他们最后的一丝侥幸,最后一丝的世界观炸得粉碎,灰飞烟灭!
只有……我一个人?
这六个字,像六座巍峨的大山,蛮不讲理地压在了他们的灵魂之上!
让他们……无法呼吸!
他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平静的眼神。
终于……
所有专家眼神中的敬佩和震撼彻底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敬畏!
张承德总师,捧着图纸的布满老茧的手在剧烈地颤抖。
他缓缓地坐回了自己的椅子上。
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
他对着身旁早已目瞪口呆,神魂颠倒的年轻助手,用失神的语气轻声说道:
“把……把我们之前做的那些所有预备方案,全部……全部销毁吧。”
“我们……”
老人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那个已经再次沉浸入数据海洋的年轻人。
“我们不需要思考了。”
“我们……只需要记录和学习,就够了。”
……
与此同时,遥远的,地球另一端的轨道上。
一颗隶属于美国国家侦察局,代号为“锁眼-12”的最新型高分辨率光学\/红外复合侦察卫星,正无声地滑过华夏大陆的上空。
它的镜头,悄然对准了昌河飞机工业集团那片被列为“最高威胁”等级的区域。
突然!
卫星的被动红外传感器,捕捉到了一丝异常的能量波动!
A1级保密厂区的巨大顶棚,被缓缓滑开了!
一架外形从未在任何数据库中出现过的,充满了凌厉科幻感的黑色飞行器,正静静地,被牵引车拖向露天测试坪!
卫星立刻启动了最高精度的光学变焦!
镜头拉近,再拉近!
当一张虽然因为大气干扰而略显模糊,但依旧能清晰分辨出那不可思议的折叠旋翼和尾梁结构的轮廓照片,在几秒钟后,被加密传输到弗吉尼亚州,五角大楼地下七层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图像分析中心时。
整个分析中心,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一个负责监控东亚区域的年轻分析员,看着屏幕上如同变形金刚般的怪物,嘴里的甜甜圈“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他连滚带爬地冲向了主管的办公室,声音因为极度的恐惧而变了调!
“将军!”
“你……你必须……立刻来看看这个!”
“华夏人……他们……他们好像把一艘外星飞船,给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