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着整个京城,楚凌轩独自坐在书房中,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深知,今日评审的波折只是开始,皇帝一旦过问,事情将会变得更加棘手。但他怎会轻易放弃,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心中已然开始谋划新的应对之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变数。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内,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地翻阅着殿试的答卷。这些答卷,承载着大楚王朝未来栋梁之才的希望,也关乎着国家的兴衰。
就在此时,一位太监恭敬地走上前来,轻声禀报道:“陛下,此次殿试评审出现了一些分歧,几位评审官员争执不下,僵持至今。”皇帝听闻,微微皱眉,心中不悦,心想这评审之事本应公正严明,怎会出现如此状况。略作思索后,皇帝决定亲自过问此次殿试评审情况,他要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消息很快传到了那些评审官员的耳中,尤其是那些受楚凌轩指使、刁难辰逸的官员,心中顿时一紧,脸色变得煞白。他们深知,皇帝亲自过问,自己的那些小动作很可能会被识破,一旦龙颜大怒,后果不堪设想。
在宫殿的一侧,摆放着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堆满了考生们的答卷。皇帝缓缓起身,踱步至书桌前,开始仔细翻阅起来。一份份答卷在他手中翻过,大多中规中矩,虽有文采,但并无太多新意。
直到皇帝翻开辰逸的答卷,目光瞬间被吸引。开篇的几句诗词,笔锋刚劲有力,意境深远,让皇帝眼前一亮。再往下看,辰逸对科举改革的见解更是让皇帝大为惊叹。他提出打破世家大族对科举资源的垄断,拓宽寒门士子的晋升之路,同时改进考试内容,注重考生的实际才能而非仅仅是诗词文章。这些观点,犹如一阵清风,吹进了皇帝心中那片沉闷已久的天地。
皇帝越看越激动,不禁拍案叫绝:“此考生见解独到,对科举改革竟有如此前瞻性的思考,实乃难得的人才!”他的声音在宫殿内回荡,带着几分惊喜与赞赏。
随后,皇帝迫不及待地询问身旁的太监:“这份答卷是哪位考生的?快给朕详细说说此人的情况。”太监赶忙查阅手中的记录,回禀道:“陛下,此乃寒门士子辰逸的答卷。听闻他在清风书院求学,虽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才华出众。”
皇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对辰逸的欣赏与期待。他在心中暗自思忖,若能将这样的人才为己所用,定能为大楚王朝带来新的气象。
而此时,在宫外的楚凌轩府邸中,楚凌轩正与几位亲信幕僚商议对策。突然,一名下人匆匆跑进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老爷,不好了!皇上亲自过问殿试评审,还对辰逸的答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正在询问辰逸的情况呢!”
楚凌轩听闻,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他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会亲自过问此事,而且还对辰逸的答卷如此看重。这无疑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让他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老爷,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幕僚焦急地问道。楚凌轩眉头紧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咬牙说道:“不能让辰逸就这样得到皇上的赏识。你们立刻去散布谣言,就说辰逸的答卷是找人代笔的,败坏他的名声。另外,想办法买通几个与辰逸相识的人,让他们出面作证。”
幕僚们纷纷点头称是,随后便各自领命而去。楚凌轩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辰逸,我不会让你轻易得逞的,哪怕是皇上,也休想阻拦我!”
在皇宫的另一处,那些评审官员们正紧张地等待着皇帝的指示。他们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会如何处理此次评审的分歧。其中,那些刁难辰逸的官员更是如坐针毡,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担忧。
而支持辰逸的官员们,则面露喜色。他们深知,皇帝对辰逸答卷的欣赏,或许能让辰逸得到公正的评价。王大人微微抬头,望向宫殿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此次,辰逸能真正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
皇帝对辰逸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辰逸的殿试成绩将迎来转机?楚凌轩又会如何应对皇帝的关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这场围绕着辰逸展开的殿试风云,正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