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半,安置点的星空还凝着霜气,周小雨的帐篷里已经亮起了马灯。账本上的数字被红笔圈了又圈:粉丝捐的 10 套折叠灶台凌晨三点运到了,王哥的辣酱和新榨花生油码在角落,老吴追加捐赠的 3 台破碎锤正从山下往上来 —— 物流短信显示,司机为了赶早,凌晨两点就挂着防滑链上了山。她裹紧棉衣走出帐篷,脚底刚沾地就打了个寒颤,昨夜的气温跌到了零下八度,地基周围的土冻得像铁块,踩上去连个脚印都留不下。
“周姐,这冻土咋挖啊?” 志愿者小张举着铁锹跑过来,刃口上卷着碎冰,“挖了半小时,就掉下来几块冰碴子!” 周小雨走到地基边,蹲下来用手指敲了敲地面,发出 “咚咚” 的闷响。临时用石灰画的地基线冻在了土里,白得刺眼。“老吴捐的破碎锤快到了,先烧点草木灰撒在上面化冻,” 她望着远处板房的灯光,“沈老师和李老师该在准备早饭了,孩子们吃完早饭正好能来搭把手。”
临时厨房的帐篷里已经飘出了香气。沈亦舟正把采药人送来的荠菜用雪水化开,翠绿的菜叶在瓷盆里舒展,像刚抽芽的春草。“这荠菜得用温水焯一遍,去苦味,” 他往锅里倒了勺王哥捐的花生油,“和面粉掺在一起做菜团子,既能当早饭,还能给施工的志愿者垫肚子。” 李伟蹲在旁边调试直播设备,镜头扫过案板上的面团,突然定格在窗外 —— 张爷爷正抱着他的旧铜锅,往地基方向走,铜锅沿上还挂着煮雪水的冰碴。
“张爷爷这是干啥去?” 李伟举着相机追出去。老人走到地基中央,小心翼翼地把铜锅放在冻土地上,用袖子擦了擦锅沿:“这锅煮了三十年雪水,沾过山里的土,现在装这儿的土,以后厨房的烟火气才能顺。” 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柏树枝,“以前盖房子奠基,都要撒点柏枝驱邪,现在没有别的,就用这个给孩子们求个平安。” 沈亦舟站在一旁,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把柏枝撒在铜锅周围,霜气沾白了他的鬓角,突然想起上一章里老人说 “铜锅煮雪水暖手” 的模样,鼻子莫名发酸。
上午八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亮起。镜头里,志愿者们正围着地基发愁:破碎锤还没到,几个人用钢钎凿冻土,每一下都溅起冰屑,钢钎尖上已经磨出了亮痕。李伟把镜头对准张爷爷的铜锅,声音里带着暖意:“家人们,今天咱们不做菜,办个特殊的‘奠基宴’—— 永久厨房要正式动工了,但这零下八度的冻土,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在线人数瞬间破 2 亿,弹幕像雪片似的飘起来。Id “建材店赵老板” 率先弹出,头像里堆着钢筋水泥:“李老师!冻土得先破再挖!我捐 20 根螺纹钢当撬棍,再送 10 包速凝水泥 —— 你们那儿没搅拌机,这水泥兑水就能用,比普通水泥凝固快三倍!” 他发了段仓库视频,“我这就叫货车往山上送,防滑链都备好了,中午准到!”
“赵老板大气!”Id “工程队王队长” 紧跟其后,头像里是挖掘机的特写,“冻土硬得像混凝土,用破碎锤砸的时候得按网格线来,不然碎块太大!我捐 4 套加热毯,裹在地基边先化冻,比烧草木灰管用!” 他还发了张施工示意图,“你们看,每隔半米砸一下,保证冻土碎得均匀,我当年在东北挖地基就这么干!”
李伟蹲在地基边,用粉笔照着示意图画网格:“家人们太专业了!这比我查百度靠谱多了。” 他刚画完,就见小芸捧着个铁皮盒跑过来,里面是她母亲的照片和一捧晒干的山花。“李叔叔,我能把妈妈的照片放在地基里吗?” 女孩的声音带着颤,“妈妈以前总说,有厨房的地方就是家。” 镜头凑近,照片里的女人笑着揉面,和小芸现在的模样一模一样。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接着刷起一片 “心疼小芸”“一定能建成”。
沈亦舟走过来,帮小芸把照片和山花放进铜锅:“等厨房建好了,我们把照片挂在墙上,让妈妈看着小芸每天吃热乎饭。” 他转身对着镜头,举起手里的荠菜:“今天早饭吃荠菜菜团子,荠菜是采药人送的,面粉是粉丝捐的,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每一口都是心意。” 他边说边往面团里加温水,“冬天和面要加 40 度的水,酵母才活跃,就像咱们现在,得抱团取暖才能破开冻土。”
上午九点,奠基仪式的简易 “主席台” 搭起来了 —— 用粉丝捐的折叠桌拼在一起,铺上周小雨找出来的红布,上面摆着张爷爷的铜锅和小芸的铁皮盒。志愿者们站成一圈,孩子们捧着刚蒸好的菜团子,手里还攥着暖手宝。突然,远处传来了拖拉机的轰鸣声,老吴顶着一头霜气跳下来:“破碎锤来了!还有我托朋友找的 3 把钢镐,挖冻土绝对好使!” 他把工具扔在地上,看见地基边的网格线,忍不住夸:“这线画得专业啊,跟我当年盖猪圈似的 —— 不对,比盖猪圈整齐多了!” 弹幕里顿时笑成一片:“老吴是气氛组组长吧”“盖猪圈的经验用上了”。
李伟趁机起哄:“老吴,要不你来当奠基总指挥?” 老吴搓着手直摆手:“别别别,我只会砸墙,指挥得找专业的。” 话音刚落,直播间里 Id “退休工程师赵工” 连麦进来,屏幕里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图纸:“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地基尺寸,冻土厚度至少 30 厘米,破碎锤砸的时候要控制力度,不然会破坏底下的土层。”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我儿子以前也是志愿者,在山区救灾时没吃上热乎饭,现在能帮你们建厨房,也算圆了他的心愿。”
周小雨突然举起账本:“赵工,您捐的 2 吨保温板刚到物流站!还有粉丝‘建筑迷小杨’捐的 10 个热风炮,说能给水泥保温,跟哈伊高铁建桥用的保温棚一个原理!” 她翻着明细,眼睛越亮,“现在捐款总额已经到 82 万了!够买钢筋、水泥和保温材料,还能建个食材储存间!” 弹幕里立刻刷起 “基建狂魔上线”“厨房稳了”,还有人调侃:“以后孩子们吃饭不用抢,能坐下来慢慢吃了”。
【冻土奠基实操细节】
冻土处理 —— 粉丝妙招破坚冰
化冻准备:志愿者按照 “工程队王队长” 的建议,把加热毯铺在地基边缘,插上便携发电机。张爷爷烧了两大锅草木灰,和雪水拌在一起撒在冻土上:“草木灰吸热,还能防滑,以前山里冬天走路都撒这个。” 小芸和几个孩子端着铜锅,把化冻的泥水往冻土缝里灌:“沈叔叔说,水结冰会把土撑开,这样更容易挖。” 沈亦舟蹲在旁边指导:“灌完水等十分钟,冰碴子会把冻土撑裂,这招比用钢钎省劲。”
破碎作业:老吴亲自操作破碎锤,机器 “咚咚” 的响声震得地面发颤。“按网格线砸,每下停三秒!” 他喊着号子,破碎锤落下,冻土瞬间裂成小块,“看到没?这样碎块不大不小,好清理!” 志愿者们用钢镐跟着刨,很快就挖出了半米深的沟。小张的手套磨破了,手冻得通红,却笑着说:“比在健身房举铁过瘾,就是手有点麻。” 镜头扫过他的手,指关节上已经渗出血丝,弹幕里立刻有人刷:“心疼志愿者”“我捐 10 副防滑手套”。
地基加固:赵老板捐的螺纹钢送来了,志愿者们按照赵工的指导,把钢筋插进地基四角。“钢筋要埋深点,冬天地基容易冻鼓,有钢筋固定就不怕了。” 沈亦舟边说边往钢筋周围填碎石,“这些碎石是从山上捡的,不用花钱,还能增强地基硬度。” 周小雨拿着卷尺量尺寸:“长宽正好六米,能放十个灶台,还有储物间的位置。” 她抬头看见远处的采药人,正拄着拐杖帮孩子们搬碎石,腿上的绷带还没拆。
奠基仪式 —— 铜锅藏土寄深情
土料收集:张爷爷的铜锅成了 “奠基石”,志愿者们从山里、板房边、旧厨房遗址各取了一捧土,放进铜锅里。“这土沾了山里的烟火气,” 老人用手拌匀,“以后厨房的火才旺。” 小芸把母亲的照片放在土上,又撒了把山花:“妈妈,以后这里就是我的新家了。” 沈亦舟蹲下来,帮她把照片埋好:“等厨房建好了,我们在这里给妈妈留个位置。” 镜头拉近,铜锅里的土混着柏枝和山花,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仪式启动:李伟举起一把缠着红布的钢镐,对着镜头说:“现在,永久厨房奠基仪式正式开始!第一镐,祝孩子们有热饭吃;第二镐,祝志愿者平安;第三镐,祝所有好心人健康!” 他每一镐砸下去,冻土都溅起冰屑,孩子们跟着鼓掌,小手冻得通红却拍得响亮。张爷爷端起铜锅,慢慢倒进地基中央:“铜锅装土,烟火不断;柏枝驱邪,平安相伴。” 老吴突然喊:“我再加一镐!祝厨房永远不缺油盐!” 弹幕里笑翻了:“老吴这祝福太实在了”“必须安排上”。
爱心接力:直播画面突然切到周小雨的账本,她指着新增的条目念:“‘退休教师陈阿姨’捐 500 元,买孩子们的围裙;‘快递站小刘’捐 300 元,买洗碗布;‘火锅店张姐’捐 100 斤火锅底料,说冬天给孩子们煮火锅吃!” 刚念完,物流车的喇叭声就响了,赵老板捐的速凝水泥送到了。志愿者们立刻围过去卸车,小张抱着水泥袋,不小心摔了一跤,水泥撒了点出来,他赶紧用手拢起来:“这都是爱心,不能浪费。”
午餐筹备 —— 野菜团子暖人心
食材处理:沈亦舟把荠菜焯好切碎,和腊肉丁拌在一起:“荠菜清热,腊肉抗饿,正好给施工的人补能量。” 小芸帮着揉面团,脸上沾了面粉,像只小花猫:“沈叔叔,我妈妈以前做团子,会加一勺糖提鲜。” 沈亦舟往盆里加了点糖:“那我们也按妈妈的方法做,让孩子们尝尝家的味道。” 张爷爷坐在旁边烧火,铜锅煮着雪水,蒸汽袅袅升起,正好给醒面的盆保温。
蒸制技巧:折叠灶台派上了用场,李伟一次蒸 20 个团子,“水开后蒸 15 分钟,关火焖 5 分钟,这样团子不粘皮。” 他掀开锅盖,白胖胖的团子冒着热气,荠菜的清香飘满帐篷。周小雨找来了保温箱,把团子装进去:“先给施工的志愿者送过去,再给孩子们分。” 小芸捧着保温箱,小心翼翼地走在冰面上,生怕摔了:“这些团子要趁热吃才香。”
现场分食:志愿者们围在地基边吃团子,老吴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我媳妇做的还好吃!以后厨房建好了,沈老师可得天天露一手。” 沈亦舟笑着递给他碗热汤:“等厨房建好了,让你当第一个食客。” 孩子们坐在板房里,捧着团子边吃边看施工,小芸拿着团子,对着地基的方向小声说:“妈妈,团子真好吃,你闻到了吗?” 弹幕里有人刷:“看得我想哭,又想笑”“这才是最暖的饭”。
下午两点,冻土终于挖完了,地基里的钢筋立了起来。赵工在线指导志愿者搭钢筋架:“间距要均匀,不然水泥凝固后容易裂。” 突然,天空飘起了小雪,周小雨赶紧让大家把热风炮对着地基吹:“赵工说水泥要在 10 度以上凝固,不然会变成废渣。” 志愿者们把保温板围在地基周围,像个简易保温棚,热风炮吹出来的暖风吹散了雪粒。
“快看!那是什么?” 小张突然指着远处喊。只见三辆货车缓缓开来,车身上写着 “爱心建材”。赵老板从第一辆车上跳下来:“我怕你们材料不够,又拉了 5 吨水泥和 30 根钢管!还有我朋友捐的 10 床棉被,给晚上值班的志愿者盖。” 他走到地基边,看着钢筋架点点头:“不错不错,比我当年盖的第一个猪圈强多了。” 弹幕里又是一片笑声:“赵老板和老吴是卧龙凤雏吧”“猪圈梗过不去了”。
傍晚时分,雪停了,夕阳把地基的影子拉得很长。志愿者们还在加固钢筋,张爷爷的铜锅放在地基中央,里面的土已经冻硬了,却透着淡淡的柏枝香。小芸坐在铜锅边,手里攥着一片荠菜叶,那是妈妈以前最爱吃的野菜。沈亦舟走过来,递给她个热团子:“明天我们用采药人送的马齿苋做饼,好不好?” 小芸点点头,咬了一口团子,眼泪突然掉下来:“沈叔叔,妈妈好像闻到香味了。”
直播间的镜头缓缓扫过地基:钢筋立得笔直,保温板围成的棚子透着暖光,志愿者们的身影在夕阳里忙碌,孩子们的笑声从板房里传出来。李伟对着镜头说:“家人们,今天我们挖开了冻土,埋下了铜锅,也种下了希望。这地基里,有张爷爷的铜锅,有小芸妈妈的照片,有志愿者的汗水,还有你们的爱心。” 他举起手里的团子,“这团子可能不如大饭店的精致,但每一口都藏着烟火气,藏着我们对孩子们的牵挂。”
周小雨拿着更新的账本走过来,眼里闪着光:“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建筑迷小杨’捐的热风炮全到了,还有‘装修公司李总’捐的 100 平米瓷砖,说给厨房铺地面,防滑又好擦!现在捐款总额已经到 98 万了,再凑 2 万就能建完储物间!” 弹幕里立刻有人刷:“我捐 100”“我捐 500”“差多少我包了”,不到十分钟,周小雨就喊:“够了!够了!刚刚‘企业家刘总’捐了 2 万,正好凑够 100 万!”
夜色渐深,安置点的板房亮起了灯。志愿者们还在地基边值班,用热风炮给钢筋保温;沈亦舟和李伟在临时厨房收拾,准备明天的食材;周小雨在帐篷里核对物资,钢筋、水泥、瓷砖堆得像小山;张爷爷抱着铜锅,坐在板房门口,看着地基的方向,仿佛已经看到了厨房里的烟火;小芸把母亲的照片放在枕边,手里攥着个没吃完的团子,脸上带着笑睡着了。
凌晨一点,周小雨收到了赵工的短信:“我画了份厨房内部设计图,灶台高度按孩子的身高调,储物间做防潮处理,明天发给你。” 她放下手机,走到帐篷外,地基边的热风炮还在运转,暖光映着钢筋的影子,像一排守护的战士。远处的山上,积雪泛着微光,近处的板房里,传来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
她突然想起上一章里,大家用雪水和面、用菜刀切铁板的日子,再看看现在的地基、堆积的建材和直播间里不断弹出的暖心留言,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厨房,这是无数人的爱心筑成的家,是孩子们的烟火之地,是跨越山海的温暖约定。
明天,保温板会搭成更结实的棚子,速凝水泥会浇灌成坚固的地基,志愿者们会继续忙碌,粉丝们会继续牵挂。而那口藏着心意的铜锅,会永远留在厨房的地基里,见证每一顿热乎饭,每一次笑声,每一个被温暖照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