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12 日清晨六点,渔村的晨光刚刺破薄雾,李伟就踩着结霜的地基边缘蹲了下来。指尖抚过昨天刚浇筑的水泥保护层,一道细微的裂纹像银色的细线,从西侧防风网下延伸到地基中央,指甲盖划过裂纹时,能感觉到底层的卷材隐约凸起 —— 昨晚的夜风还是吹得保护层受了损,若不及时修补,砌墙时重量压上去,裂纹会越来越大。
“刘工,你看这情况……” 李伟拨通电话,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镜头拉近,裂纹旁的水泥面还泛着潮气,昨晚凝结的霜花刚化,在裂纹边缘积成小小的水珠。刘工的声音很快从听筒里传来,还夹杂着翻找工具的窸窣声:“别慌,是温度变化导致的收缩裂,用环氧树脂砂浆修补就行,我让镇农机站把修补材料一起送过去,顺便带台小型砂浆搅拌机,砌墙效率能提高不少。”
临时厨房的帐篷里,沈亦舟正对着营养笔记核对食材。“昨天剩的虾干还有半袋,海菜晒了不少,” 他抬头看向刚进来的周小雨,后者手里攥着张物流单,“‘宝妈群’补捐的 30 套儿童防水围裙到镇上了,王主任说让三轮车一并送过来,还有‘个体户王哥’三天前承诺捐的 200 元,今天早上到账了,说是给孩子们买早餐的虾仁。” 帐篷帘被轻轻推开,小玥抱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是妈妈早上刚晒好的小鱼干:“李叔叔,妈妈说给你们加菜,煮在粥里鲜。”
上午七点,县民政局送水泥的货车和镇农机站的三轮车同时抵达工地。刘工跳下车,手里提着个工具箱:“环氧树脂砂浆在工具箱里,按 1:5 的比例和水泥混合,修补完要养护 2 小时,才能砌墙。” 农机站的张站长则指着三轮车后的搅拌机:“这是镇里刚调配的小型机,一次能拌 50 斤砂浆,比人工快三倍,就是得注意加水比例,海边潮,砂浆别太稀。”
施工队的张师傅蹲在裂纹旁,用小铲子清理缝隙里的浮尘:“还好发现得早,要是砌完墙再裂,那麻烦就大了。” 阿强也赶了过来,三轮车里装着新晒的海沙:“昨天听刘工说要补裂纹,我连夜晒了两袋海沙,干净得很,拌砂浆正好。” 小玥和小涛穿着刚到的防水围裙,蓝色的围裙上印着小鱼图案,两人抱着小铲子,帮着把海沙铲进水泥桶:“李叔叔,我们也能帮忙拌砂浆吗?” 李伟笑着点头:“等会儿教你们看砂浆稠度,咱们一起把墙砌得结结实实。”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李伟举着相机站在修补中的地基旁,镜头里能看到刘工正指导张师傅调配环氧树脂砂浆,透明的添加剂倒入水泥时,泛起淡淡的琥珀色。“家人们,今天咱们开局就遇‘裂纹小危机’,” 他对着镜头打趣,“昨天的夜风太调皮,给水泥保护层划了道‘小口子’,不过还好有刘工支招,还有阿强连夜晒的海沙,现在正修补,等会儿砌墙时,还得靠大家在线盯梢,别让咱们的墙砌成‘歪脖子’。今天教的邪修菜,就用小玥妈妈送的小鱼干和昨天剩的海菜、虾仁做 ——‘海菜虾仁粥’,粥煮得软烂,小鱼干提前泡软去刺,孩子吃着安全,施工师傅们累了一早上,喝碗热粥正好暖肠。”
在线人数慢慢涨到 1.9 万,弹幕里很快热闹起来。Id “建筑师傅老杨” 又准时上线:“李老师,修补裂纹后记得盖塑料膜养护!海边风大,水分蒸发太快,砂浆会开裂!我上次在渔村补地基,没盖膜,结果又裂了,白忙活半天!” 还发了张盖膜养护的示意图,上面标着膜的固定方法。
有人开玩笑:“老杨这是把‘渔村施工手册’背下来了!以后望海贝坊的施工,老杨就是远程总指挥!” Id “化工店李姐” 留言:“三天前说捐的 5 桶砂浆防水剂,今天早上从市里物流到了!王主任已经帮忙接货,10 点前送到工地,拌砂浆时加进去,墙砌好后不怕渗水,算我给孩子们的安全加道锁!” 弹幕里顿时刷满 “李姐给力”“防水双保险”,Id “县妇联” 官方留言:“已协调 50 套儿童专用餐具,含防烫碗、防滑勺,明天送到望海贝坊,提前为厨房启用做准备,后续还会安排儿童厨艺安全课!”
沈亦舟这时凑到镜头前,手里拿着泡软的小鱼干:“这是小玥妈妈凌晨三点赶海捕的鱼,晒了两小时才半干,提前泡 20 分钟去刺,切碎了煮在粥里,鲜得很还不用吐刺。虾仁用的是‘个体户王哥’捐钱买的新鲜虾仁,昨天从市里水产市场调的,今天早上到的,补充蛋白质正好。” 他顿了顿,补充道,“大米和水按 1:8 的比例煮,煮到米粒开花,再放海菜和虾仁,这样粥不会糊底,还能保留食材的鲜味。”
【海菜虾仁粥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小鱼干泡发与去刺:小玥和小涛围在水盆旁,帮着泡小鱼干。“用温热水泡 20 分钟,” 小玥边搅水边说,“妈妈说,泡软了才能把刺挑出来,不然粥里有刺,小弟弟会卡住。” 她的小手捏着小鱼干,轻轻撕开鱼肉,把细刺一根根挑出来,放在小碟子里,小涛则帮忙把去刺的鱼肉切碎:“切得碎点,煮在粥里看不见,不爱吃鱼的小朋友也能吃。”
沈亦舟在旁边检查鱼干:“泡发的鱼干别挤太干,留点水分,煮出来的粥更鲜。” 他还准备了葱段:“放三段葱段,去鱼腥味还能提香,早上喝着不腻。” 周小雨则帮忙处理虾仁:“新鲜虾仁用清水洗三遍,去掉虾线,不用剥壳(小虾仁壳软,孩子能嚼碎),切两半就行,煮在粥里容易熟,还能保留虾黄的鲜味。” 她边切边说,“虾仁别切太碎,不然煮出来没嚼劲,孩子不爱吃。”
大米浸泡与熬煮准备:李伟教大家泡大米,“大米提前泡 30 分钟,用温水泡,比冷水泡得快,煮出来的粥更软烂,还省火。” 他用的是昨天剩下的大铁锅,锅里加足水:“水和米按 1:8 的比例加,煮海鲜粥要多放水,煮到米粒开花,粥才浓稠,暖肠还抗饿。” 林伯蹲在灶台旁,用干树枝生火:“这树枝是村里老人送的,晒了大半年,火硬,粥煮得快,师傅们等着喝热粥呢。”
小玥站在旁边,帮着递大米:“李叔叔,我能帮你搅粥吗?妈妈煮粥的时候,我就帮她搅,不会粘锅底。” 李伟笑着把长柄勺子递给她:“等粥煮开了,你帮我搅,记得顺着一个方向搅,粥才会稠。” 小玥握紧勺子,眼睛盯着锅里的大米,像在守护宝贝,弹幕里有人刷 “小玥好认真”“未来的粥坊小掌柜”,Id “个体户王哥” 留言:“看到孩子们吃得香,我这 200 块花得值!不够再捐,别让孩子断了鲜虾仁!”
海菜处理与调味准备:小涛帮忙洗海菜,用的是过滤后的淡水:“海菜要洗两遍,把沙子洗干净,不然粥里有沙子,硌牙。” 他把洗好的海菜切成小段,放在碗里:“切得短点,煮在粥里容易嚼,小妹妹也能吃。” 沈亦舟则准备盐和白胡椒粉:“粥快好的时候加盐,别加太多,小鱼干和虾仁有点咸;白胡椒粉放少许,驱寒还能提鲜,冬天喝着暖和。” 这些调料是 “调料店王哥” 上周捐的,还剩不少,够煮好几锅粥。
粥品熬煮
大米熬煮与火候控制:大米泡好后倒进大铁锅,大火煮开,“煮开后转小火,” 李伟边搅边说,“要勤搅,不然粥粘锅底,会糊,糊了就苦了,孩子们不爱吃。” 小玥按照李伟说的,顺着一个方向搅粥,小手有点酸,却没停下:“李叔叔,粥快开花了吗?师傅们都饿了。” 李伟笑着点头:“快了,再煮 10 分钟,放海菜和虾仁,再煮 5 分钟就好。”
阿强这时过来帮忙添柴火:“我这柴火旺,再煮 5 分钟肯定好。” 他还从车上拿了瓶虾油:“这是我家熬的虾油,放一勺在粥里,鲜得很,孩子们肯定爱吃。” 沈亦舟在旁边准备葱花:“最后撒葱花,趁热撒,葱花一接触热粥,香味就出来了,比提前放香多了。” 周小雨则帮忙准备碗勺:“用新到的儿童防烫碗,每个碗里盛半碗,孩子吃着不烫手,师傅们用大碗,多盛点,攒劲干活。”
粥煮到米粒开花,放入海菜、虾仁和小鱼干,“搅均匀,” 李伟边搅边说,“小火再煮 5 分钟,让食材的鲜味渗进粥里,虾仁变色就熟了,别煮太久,不然虾仁老了,不好吃。” 小涛凑过来闻了闻,眼睛亮了:“好香啊!比妈妈煮的粥还香!” 周小雨则帮忙分粥,先给施工师傅们盛,每个大碗里都加了一勺虾油:“师傅们辛苦,多喝点,暖和。” 再给孩子们分,小玥的碗里多放了两个虾仁:“玥玥今天帮忙挑鱼刺,多奖励两个虾仁。”
上午十点,化工店李姐捐的砂浆防水剂准时送到,王主任亲自送过来:“李姐特意叮嘱,防水剂按砂浆总量的 5% 加,别多也别少,多了砂浆会脆,少了没效果。” 刘工接过防水剂,指导张师傅拌砂浆:“水泥:海沙:水 = 1:3:0.6,加防水剂搅拌均匀,用搅拌机拌 3 分钟,比人工拌得匀,墙砌出来更结实。” 施工师傅们推着搅拌机开始拌砂浆,机器的轰鸣声在工地上响起,比之前人工拌砂浆的效率快多了,小玥和小涛穿着防水围裙,帮着把拌好的砂浆递到砌墙师傅手里:“叔叔,砂浆够吗?不够再拌。”
十一点,地基裂纹修补完成,养护好的水泥面光滑平整,刘工检查后说:“没问题,可以开始砌墙了,先砌西侧的墙,这面是迎风面,先砌好能挡点风,明天再砌北侧的墙。” 施工师傅们开始砌墙,砖是镇上砖厂送的,红色的黏土砖,每块都湿润过(刘工说湿润的砖能更好地和砂浆结合,不容易开裂)。张师傅砌墙的手艺很好,每块砖都对齐,用水平仪找平:“咱们砌的墙,要横平竖直,以后望海贝坊用几十年都没问题。” 小玥站在旁边,看着砖一块块垒起来,眼睛里满是期待:“李叔叔,墙砌好后,就能搭灶台了吗?我想在新灶台上做虾仁粥给妈妈吃。” 李伟笑着说:“快了,等墙砌好,贴了瓷砖,就能搭灶台了,到时候让你第一个用新灶台做饭。”
直播还在继续,李伟举着相机,镜头扫过砌墙的场景,师傅们分工明确,有的递砖,有的抹砂浆,有的找平,搅拌机在一旁嗡嗡作响,小玥和小涛穿着蓝色围裙,像两个小帮手,穿梭在工地上。“家人们,你们看,防水剂到了,搅拌机也用上了,墙已经砌了半米高,刘工在线指导,老杨远程支招,肯定没问题!” 他对着镜头说,“这海菜虾仁粥,有小玥妈妈的小鱼干,王哥捐的虾仁,李姐的防水剂,还有政府送的搅拌机,大家一起出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弹幕里有人刷 “望海贝坊的墙起来了”“加油,快建成了”,Id “瓷砖厂刘哥” 留言:“我捐的防滑瓷砖,明天早上到!已经联系物流,走跨海大桥,到了直接送工地,贴墙贴地都能用,不用捐款,算我为孩子们出份力!”
下午两点,西侧的墙已经砌到一米高,太阳照在红墙上,泛着温暖的光。施工师傅们歇下来喝粥,阿强也凑过来,喝了一口粥,笑着说:“这粥鲜!比我大排档煮的还鲜,以后望海贝坊建成了,我天天来喝粥!” 刘工则和李伟商量:“明天贴瓷砖,要注意瓷砖的防水处理,用瓷砖胶贴,比水泥贴得牢,还不怕渗水,县住建局已经协调了瓷砖胶,明天一起送过来。” 周小雨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账本:“今天新增物资:宝妈群的防水围裙 30 套(已到),李姐的砂浆防水剂 5 桶(已到),镇农机站的砂浆搅拌机 1 台(借用,后续可申请调拨),县妇联的儿童餐具 50 套(明天到);收到捐款 200 元(王哥捐的,已买虾仁),还有‘退休阿姨’捐的 150 元,说是给施工师傅们买水的,下午到账。”
傍晚时分,西侧的墙全部砌好,一米五高的红砖墙立在地基旁,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刘工用水平仪检查:“横平竖直,没问题,明天养护一天,再贴瓷砖。” 大家都松了口气,李伟看着新砌的墙,心里满是感慨 —— 望海贝坊从地基到砖墙,一步步从图纸变成现实,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小玥跑过来,摸了摸墙上的砖:“李叔叔,这墙好结实,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外面吃冷饭了。” 李伟摸了摸她的头:“对,以后咱们就在这墙里做饭,暖乎乎的,不怕风吹雨打。”
小玥的妈妈这时送来了刚捕的鱼,用竹篮装着,还带着海水的湿气:“今天捕了不少鱼,给大家加菜,明天煮鱼汤喝。” 她看着新砌的墙,眼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们,为孩子们建这么好的厨房,以后我们也会常来帮忙,让厨房一直热热闹闹的。” 村里的老人们也来了,送来自己晒的花生和红薯干:“孩子们爱吃甜的,这些给他们当零食,建厨房辛苦了。”
晚上七点,临时厨房的灯亮着,大家围在一起喝剩下的海菜虾仁粥,吃着小鱼干,聊着明天贴瓷砖的计划。施工师傅们说:“明天我们早点来,争取把北侧的墙也砌好,早点贴瓷砖。” 阿强则说:“我明天带工具来,帮忙贴瓷砖,我以前贴过自家的灶台,有经验。” 刘工和李伟商量:“明天瓷砖到了,先贴墙面,再贴地面,地面要找坡,防止积水,海边潮,积水容易发霉。”
周小雨在帐篷里整理账本,沈亦舟在旁边写明天的营养计划:“明天早餐煮小米粥,配着今天剩下的红薯干,午餐煮鱼汤,用小玥妈妈送的鱼,补充蛋白质,施工师傅们砌墙需要能量。” 李伟站在新砌的墙旁,望着远处的大海,夜色中的海面很平静,只有渔船的灯光在闪烁。他知道,望海贝坊的建设还有两天就能完成贴瓷砖,之后就是搭灶台、装门窗,离孩子们在新厨房吃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大家散去,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坐在帐篷里,总结今天的工作:“今天完成了西侧墙的砌筑,修补了地基裂纹,明天的任务是砌北侧墙、贴瓷砖,瓷砖胶和餐具会到,要提前准备好工具。” 周小雨补充道:“明天‘宝妈群’会有几位妈妈来帮忙,带孩子一起体验贴瓷砖,让孩子们更有参与感。” 沈亦舟则说:“明天教孩子们做红薯饼,用村里老人送的红薯干,补充碳水,还能当零食。”
李伟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新砌的红墙上,像镀了层银。他知道,望海贝坊的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 政府的支持(农机站的搅拌机、妇联的餐具、住建局的瓷砖胶),村民的付出(阿强的海沙、小玥妈妈的鱼、老人们的零食),粉丝的牵挂(李姐的防水剂、王哥的虾仁、宝妈群的围裙),还有孩子们的期待(小玥的帮忙、小涛的坚持)。这些温暖的瞬间,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望海贝坊的建设之路,也让这份公益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
明天,太阳升起时,瓷砖会准时送到,北侧的墙会砌好,瓷砖会一块块贴在墙上和地上,望海贝坊会越来越漂亮。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会继续在渔村里传递,直到望海贝坊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烟,直到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厨房里,吃上热乎饭,盼回心爱的人,直到渔村的日子,因为这小小的厨房,变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