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物流仓库还浸在薄雾里,李伟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棉服,正蹲在地上给电饭煲贴防震膜。透明胶带在他指间绕了三圈,才把卡通熊图案的锅体裹得严严实实,露出的边角还特意垫了层海绵:“这可是孩子们的‘魔法锅’,可不能磕着碰着。” 身后传来周小雨的脚步声,她怀里抱着本厚厚的物流清单,纸页边缘都被翻得起了毛:“李老师,307 台电饭煲、2186 斤杂粮全清点完了,还有张桂芬大妈寄的 50 罐咸菜,就是……” 她指着个鼓囊囊的布袋,“王爷爷捐的红枣袋口没扎紧,撒了小半袋,我已经挑干净装新袋子了。”
沈亦舟正站在冷链车旁核对物资,白大褂领口别着支钢笔,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备注:“杂粮分三类装,小米、燕麦单独放,红豆和绿豆混装 —— 按之前说的,避免孩子误食硬壳。” 他突然指着箱底的迷你打粉机,“这个得贴‘小心划伤’的标签,刀片太锋利。” 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外卖骑手阿杰领着五个同事跑过来,每人手里都拎着个保温箱:“李老师!冷链车加了防滑链,司机说七点准时出发,就是贵州那边山路结冰,可能得晚半天到。”
李伟拍了拍阿杰的肩膀,目光扫过仓库墙上的爱心地图 —— 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向阳小学的位置,周围画满了粉丝捐赠的物资图标:“辛苦你们了,要是路上不好走,就多停几次,安全第一。” 他刚说完,口袋里的手机就响了,屏幕上跳出 “302 宿舍小鲁班” 的来电,接通后,寸头男生的声音透着兴奋:“李老师!我们改装的电煮锅全贴了孩子们的涂鸦贴纸,每台都不一样,还有……” 背景里传来金属碰撞声,“我们加了个小抽屉,能放勺子和抹布,省得孩子们找不着!”
上午十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刚对准操作台上的保温桶,在线人数就冲破了 900 万。弹幕里刷满 “等看新邪修菜”“物资到哪了”,李伟举着个印着 “爱心厨房” 的不锈钢保温桶,对着镜头晃了晃:“家人们,今天教一道‘保温桶版蔬菜肉糜饭’—— 不用开火,提前把食材炒好,倒进保温桶焖两小时,早上做的,中午吃还是热乎的,特别适合山区孩子和带饭的打工人!”
沈亦舟已经把食材摆好,肥瘦相间的猪肉糜装在瓷碗里,胡萝卜、青菜切成小丁,旁边放着碗提前蒸好的米饭。他指尖捏起一点肉糜,对着光看了看:“正统肉糜饭讲究‘肉嫩菜脆’,选肉要挑‘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剁的时候加两勺清水,肉糜才不会柴。” 话没说完,李伟就从冰箱里掏出袋现成的肉糜,包装袋上 “免剁免洗” 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沈师傅,打工人哪有功夫剁肉?这现成的肉糜三块五一斤,比自己剁省半小时,还不用收拾案板。”
李伟把肉糜倒进平底锅,不用倒油,直接开小火:“肉糜本身有油脂,干煸能逼出香味,还不油腻。” 他用铲子把肉糜压散,褐色的肉粒在锅里滋滋作响,“记住要不停翻炒,不然底部会糊 —— 没有平底锅就用不锈钢饭盒,放在电磁炉上慢慢烘,效果一样。” 弹幕里立刻刷起 “饭盒党狂喜”“现成肉糜已下单”,一个带着 “山区支教” 标签的 Id “小杨老师” 弹出:“李老师!我们只有煤炉,能用铁锅做吗?”
李伟笑着点头:“当然可以!铁锅烧热后放肉糜,多翻炒一会儿,逼出油脂就行。” 他往锅里加了勺生抽和半勺白糖,“调味不用太复杂,生抽提鲜,白糖中和咸味,孩子老人都能吃。” 沈亦舟补充道:“正统做法会加葱姜末去腥,但考虑到孩子可能不爱吃,建议把葱煮成水,过滤后倒进肉糜,既去腥又不影响口感。”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滤网,演示着过滤葱姜水,“这样处理,肉糜更细腻,适合牙口不好的孩子。”
沈亦舟指着蔬菜丁:“给孩子做这道菜,蔬菜要选易熟的,胡萝卜丁提前用开水烫一分钟,不然焖两小时也不熟;青菜最后放,倒进保温桶前拌进去,保持脆爽。米饭要蒸得稍硬点,焖完后才不会粘成坨。” 弹幕里的 “乡村教师” 们纷纷留言 “记笔记了”“明天就试”,张桂芬大妈的 Id 弹出:“小李老师!我加了点土豆丁,软乎乎的,老人孩子都爱吃!”
直播到一半,周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冷链车司机发来的视频 —— 山路两旁积着雪,车轮上的防滑链裹着冰碴,司机对着镜头说:“李老师,前面有段路结冰了,正在撒盐,估计得等一小时才能走。” 弹幕里立刻刷起 “司机师傅辛苦了”“注意安全”,这时,一个带着 “卡车司机” 标签的 Id “老郭在路上” 弹出:“李老师!我是贵州本地的卡车司机,离结冰路段还有五十公里,我带了融雪剂,这就过去帮忙!”
李伟立刻转身,从周小雨手中接过笔记本和笔,笔尖在纸页上沙沙滑动,仔细记录下老郭报出的电话号码。他特意把手机摄像头凑近纸张,向屏幕前的观众展示联系方式,笑着说:“谢谢老郭!咱们粉丝真是遍布各行各业,有你们帮忙,物资肯定能顺利到。”
话音刚落,连麦提示音像冬日里突然炸开的一串鞭炮,在寂静的直播间炸响。屏幕右下角弹出 “小杨老师” 的申请,跳动的绿色按钮仿佛一颗炽热的心脏,在黑暗中不安分地悸动。李伟的手指微微发颤,却毫不犹豫地点击接通,仿佛触碰到了跨越百里的温暖。
画面切换的瞬间,仿佛有一股刺骨的寒风顺着网线扑面而来。向阳小学的操场上,雪花如碎玉般簌簌飘落,给这片贫瘠的土地披上一层薄纱。寒风裹挟着雪粒,在空旷的操场上打着旋儿,发出呜呜的呜咽。十几个孩子挤在教室门口,破旧的棉衣在风中猎猎作响,冻得通红的小手不停地互相搓着,呼出的白雾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芒。
人群中,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她高高举起手中的画纸,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蜡笔画的线条歪歪扭扭,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 画面中央是个胖乎乎的保温桶,桶身上的饭菜被画成了跳动的火焰,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股热气。旁边用铅笔写着稚嫩的字迹:“谢谢李老师”。小女孩踮起脚尖,眼睛亮晶晶的,声音清脆如银铃:“李老师!我们扫了门口的雪,等物资来!” 她的话刚说完,就有几个孩子跟着欢呼起来,笑声像一串清脆的铃铛,在雪地里回荡。
镜头里,孩子们纷纷往前挤,有的挥着冻得发红的小手,仿佛要穿过屏幕抓住李伟;有的把脸贴在手机屏幕上,呼出的白雾在屏幕上凝成一片朦胧。“谢谢李老师!” 十几道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像一首动人的合唱,在空旷的校园里久久回荡。直播间的弹幕瞬间被 “泪目”“太可爱了” 刷屏,还不断跳出 “马上再捐点保暖物资”“想给孩子们寄新围巾” 的留言,爱心的暖流在网络世界里奔涌不息。
下午两点,直播进入互动环节,一个带着 “烘焙店” 标签的 Id “甜甜蜜蜜张姐” 申请连麦,画面里是个摆满面包的柜台,张姐举着个迷你面包机:“李老师!我捐了 20 台面包机,能做小面包给孩子们当早餐,就是不知道怎么用简单的食材做面团,您能教教我吗?” 李伟眼睛一亮,从抽屉里掏出袋面粉:“张姐,用面粉、白糖、鸡蛋就能做,没有酵母粉就用酸奶代替,上次教过的!” 他边说边演示,把面粉和酸奶混合,揉成面团:“放进面包机,按‘快速面包’键,一小时就能好,孩子们肯定爱吃。”
搞笑的是,“银发学厨团” 的王爷爷连麦时,手里举着个搪瓷碗,里面装着刚做好的蔬菜肉糜饭,上面还撒了颗红枣:“小李老师!我按你说的用保温桶焖的,太香了!” 镜头里,王爷爷的孙子正帮着打包红枣,不小心把糖罐碰倒,糖块撒了一地,祖孙俩蹲在地上捡糖,王爷爷还不忘说:“我再捐 50 斤红枣,给孩子们当零食!” 弹幕里刷满 “王爷爷太可爱了”“这才是爱心传承”。
下午四点,冷链车司机发来消息,说在老郭的帮忙下,结冰路段已经通了,预计晚上八点能到县城,明天一早就能送到向阳小学。李伟对着镜头宣布这个好消息时,直播间里炸开了锅,粉丝们纷纷刷起 “太好了”“孩子们有热饭吃了”,打赏界面的金色弹幕不断滚动,“甜甜蜜蜜张姐” 刷了个嘉年华:“我再捐 100 袋面粉,给孩子们做面包!” 302 宿舍的男生们刷了 10 个火箭:“我们捐 20 个书包,印上‘邪修同门’的 logo!”
补光灯在直播画面中勾勒出两人金边轮廓。李伟双手微颤,缓缓展开满是折痕的画纸 —— 稚嫩的蜡笔彩虹跃然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 “谢谢叔叔阿姨”。镜头扫过背景墙,密密麻麻的便利贴层层叠叠,上面记录的地址与物资清单在暖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他喉结轻动,捧起表面凝着水珠的保温桶:“记得第一天用三轮车送粥,保温箱锁扣总卡不紧。” 画面一转,仓库里志愿者们踮着脚,正合力将米袋搬上货车,“如今我们用上了定制保温设备,二十七个物流车队自发加入,这些改变,都离不开屏幕前每一位的支持。”
沈亦舟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捐赠数字化作流动的金色波纹:刚收到匿名网友留言,说要承包向阳小学整个学期的食材。 他声音里带着笑意,镜头缓缓推向爱心地图,原本孤单的红圈周围,新添的蓝点正星星点点亮起,就像这道肉糜饭需要小火慢炖,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沸腾,而是无数细流汇聚的温度。 此时弹幕如潮水漫过屏幕,有人晒出亲手熬煮的粥品照片,有人分享联系当地学校的进度,保温桶掀开的刹那,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镜头,却让画面外的温暖愈发清晰。
沈亦舟补充道:“下一步,我们会用百万基金帮向阳小学建爱心厨房,图纸已经由粉丝‘设计师老林’完成,下周就开始施工。另外,我们还会在周边村子设立‘爱心食材站’,让更多孩子能吃到热乎饭。” 两人对着镜头深深鞠躬,弹幕里刷满 “支持”“期待爱心厨房”,在线人数最终定格在 980 万,创下了 “烟火厨坊” 直播以来的新高。
晚上八点整,西南山区的夜幕已经完全落下,冷链车车头的大灯在县城主干道上划出两道刺目的光带。司机老张在工作群里连发三条语音,夹杂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兄弟们放心!物资交接顺利! 紧接着传来
的一声,九张照片接连跳出 —— 小型货车的车厢里,印有 向阳小学爱心餐 字样的纸箱码得整整齐齐,老郭正弓着背将电饭煲往车上递,额角的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身旁戴头巾的大姐踮着脚接货,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周小雨迅速将照片通过投影仪投在仓库斑驳的墙面上,光斑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李伟伸长脖子凑近墙面,指着照片里老郭沾满泥点的解放鞋笑出声:郭叔这双鞋怕是要退役了。 沈亦舟双手抱臂倚在货架旁,镜片后的眼睛微微发亮:你们看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给搬货的人递矿泉水。 阿杰突然蹲下身调整投影角度,光影在他脸上明明灭灭:从县城到学校还有二十公里盘山路,他们今晚得摸黑赶路。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落在照片右下角 —— 车灯照亮的碎石路上,蜿蜒的车辙在夜色里泛着冷光,而车厢里堆叠的电饭煲,此刻正静静等待着黎明时分,为深山里的孩子们盛上第一口热饭。
“等爱心厨房建好了,咱们去给孩子们做顿饭吧。” 李伟突然说,目光里满是期待。沈亦舟点头:“好,我教他们做正统的肉糜饭,你教他们邪修版,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做法。” 周小雨笑着说:“我也去,给你们拍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的笑脸。”
深夜十点,仓库里的灯还亮着,李伟在爱心地图上给向阳小学的位置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 “物资已到县城,明日送达”。沈亦舟在笔记本上写下 “爱心厨房施工计划”,详细记录了材料采购、施工时间和人员安排。周小雨则在整理孩子们的画纸,把它们一张张夹进文件夹,准备明天寄给捐赠物资的粉丝。
窗外的月光洒在仓库里,照亮了堆放在角落的保温桶和电饭煲,也照亮了墙上 “烟火厨坊,爱心传递” 的标语。大家都知道,这场爱心接力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山区孩子需要帮助,还有更多的爱心菜需要教,还有更多的温暖需要传递。而 “烟火厨坊” 的初心,就像这保温桶里的饭,永远热乎,永远充满爱。
第二天清晨八点,手机提示音刺破山间的寂静。向阳小学的工作群里,小杨老师发来一段晃动的视频。镜头掠过被晨雾浸润的操场,掠过歪歪扭扭拼成心形的石子路,最后定格在一间洒满阳光的教室。二十几个孩子像被磁石吸引般围在课桌旁,卡通熊造型的电饭煲在晨光中闪着奶白色的柔光,羊角辫妹妹踮着脚,指尖悬在电饭煲卡通耳朵上方迟迟不敢落下,睫毛随着呼吸轻轻颤动,仿佛触碰这个神奇的铁盒子,就会惊醒一场甜美的梦。
穿补丁棉衣的小琴蹲在保温桶前,冻得发红的小手笨拙地解开搭扣。热气裹挟着肉糜饭的香气顿时漫开,她凑上前深吸一口气,豁牙漏风的嘴里发出
的声响,沾着泥土的布鞋在地上欢快地蹭来蹭去。其他孩子见状,纷纷伸长脖子,鼻尖几乎要戳进桶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像一群刚出巢的小鸟。
视频尾声,孩子们突然齐刷刷后退半步,举着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 谢谢李老师和所有叔叔阿姨 的硬纸板。阳光穿透窗户的木格,在他们冻红的脸蛋上镀上金边,二十多道稚嫩的嗓音在群山环抱的教室里炸开:我们爱你们 —— 声音撞碎薄雾,惊起几只山雀,又沿着蜿蜒的山路传向远方。
手机屏幕前,李伟的喉结上下滚动,他慌忙抬手抹了把眼睛,却蹭得眼镜歪斜。转身时,沈亦舟已经展开笔记本,钢笔尖悬在纸面沙沙作响,将 电饭煲版小面包 几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周小雨正对着镜头比心,直播间的弹幕如沸腾的水,捐面粉的联系我 的红色字幕条不断刷新,有人贴出支教报名表截图,还有人分享自己连夜烤好的面包照片,烤箱的暖光透过屏幕,映得每个人的眼睛都亮晶晶的。山风掠过树梢,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吹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