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的阳光刚爬过出租屋的窗台,李伟的指尖已经第三次擦过微波炉门把 —— 这次连金属缝隙里的面粉渣都被他用牙签挑得干干净净,指腹蹭过冰凉的金属时,还下意识按了按昨天磨出的薄茧。老周蹲在旁边,正用万用表反复检测铁丝架的温度传导性,指针跳动的 “嘀嗒” 声,像在给这场对决敲着倒计时鼓点,他布满油污的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昨晚调试时蹭的红薯泥。李建国捧着保温桶站在角落,里面的红薯泥还冒着热气,蓝布套上 “劳动最光荣” 的红字被蒸得微微发皱,他时不时掀开桶盖闻一下,生怕甜香跑了 —— 这是凌晨三点在阳台小煤炉上熬的,比家里炖肉还用心。
“3、2、1—— 直播开始!” 周小雨的声音带着颤,她举着手机支架冲进镜头时,卫衣下摆还扫到了案板上的辣条袋,屏幕右下角的在线人数瞬间冲破五万,弹幕像被点燃的鞭炮般炸响,红色的 “邪修必胜” 和金色的 “正统无敌” 在屏幕上撞得火星四溅。
沈亦舟的直播间画面率先弹在分屏上:银色定制烤箱泛着冷光,鎏金 “淮扬沈氏” 四个字在聚光灯下晃眼,烤箱旁码着的进口食材盒,标签上的外文像排着队的卫兵。他穿着挺括的白厨师服,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银质勋章 —— 那是去年 “全国烹饪大师赛” 的奖品,戴着手套的指尖捏着进口面粉袋,每一勺都精准倒进电子秤,秤盘跳动的数字停在 “200.0g” 时,他才满意地收手:“200 克高筋面粉,误差不能超过 5 克 —— 这是意式披萨的灵魂精度,差一分,面团的筋度就会失准。” 他的声音带着专业的冷硬,背景里助理递工具的动作都透着规整,连冰袋都码得像列队的士兵,连标签方向都完全一致。
“哟,这是在演《厨房仪仗队》呢?” 广场舞王姨的弹幕率先炸出来,后面跟着一串敲锣的表情包,头像里她穿着亮片舞裙,手里还举着个啃了一半的红薯,“我们小李用手抓面粉都比他香!上次做红薯饼,一把面粉抓得不多不少,比他这破秤准多了!” 立刻有沈粉回怼,Id “米其林学徒小吴” 的头像透着高级感:“无知!这叫对食材的尊重,你家辣条沾着的油星子,都配叫‘烹饪’?怕是连番茄膏和番茄酱都分不清!” 刚说完,“夜班便利店小夏” 的弹幕就冲了上来,头像里他举着关东煮勺:“至少我们辣条能拌剩饭当早餐,你家 200 块一斤的芝士,能让打工族天天吃?上次我卖你家推荐的鱼子酱饭团,三天才卖出去一个!” 两边弹幕瞬间缠成一团,沈粉刷 “邪修玷污厨艺”,李粉回 “正统脱离生活”,连周小雨都忍不住吐槽:“这比我追的宫斗剧还热闹,刚看到有人晒沈师傅的食材清单,光番茄膏就够买小李半个月的菜了!”
李伟没功夫看弹幕,他正把剩饭倒进搪瓷盆 —— 昨天特意留的杂粮饭,颗粒分明还带着点嚼劲,是王大叔送的新米煮的,比陈米香多了。指尖沾着温水揉剩饭时,动作熟练得像在工厂拧螺丝,拇指和食指配合着捏碎饭粒结块,“家人们记着,剩饭太硬就加点温水,比买新面粉省三块钱,还不浪费粮食。” 他边说边把饭捏成饼底,边缘故意捏得厚些,指腹压出浅浅的纹路,“这样能兜住红薯泥,不漏 —— 上次我做披萨漏了半锅,擦了半小时灶台!”
分屏里的沈亦舟已经开始擀饼底,不锈钢擀面杖在他手里转得均匀,手腕发力的弧度都透着训练过的精准,饼底薄得能透出灯光,他对着镜头展示时,还特意用尺子量了厚度:“传统意式披萨底必须薄如蝉翼,精确到 3 毫米 —— 用剩饭做的饼底,根本达不到这种口感,只会是扎实的‘饭团饼’。” 沈粉瞬间刷屏 “专业”“严谨”,李粉不甘示弱,“租房党阿杰” 晒出自己用剩饭做的披萨照片:“我这‘饭团饼’管饱!上次加班回来,吃两块就不饿了,比外卖披萨实惠多了!”
突然,李伟的动作顿了顿 —— 剩饭饼底有点粘手,指尖一扯就带着饭粒。老周眼疾手快递过一张油纸,油纸边缘还带着工厂冲压的痕迹:“昨晚在工厂废料堆捡的,剪了刚好垫铁丝架!这玩意儿比买的烘焙纸结实,还不粘!” 李伟笑着接过,油纸垫在铁丝架上的瞬间,弹幕里刷满 “邪修神器永不过时”“废料变宝,比定制工具香”。而沈亦舟那边,助理正小心翼翼地往饼底抹进口番茄膏,每一笔都像在画工笔画,刷子的走向都严格沿着同一个方向:“这是西西里岛的番茄熬的,熬制时间不能少于 12 小时,还要过滤三次,确保没有杂质 —— 简化熬制过程,就是对番茄本味的不尊重。”
“12 小时?我家熬粥都没这么久!” 李建国忍不住凑到镜头前,手里还拿着抹红薯泥的勺子,勺边沾着金黄的薯泥,“我这红薯泥才熬 20 分钟,用的是老家的蜜薯,甜得能流蜜!不用过滤,带点薯粒才香!” 说着就往饼底上抹,红薯泥顺着饭粒的缝隙往下渗,金黄的颜色裹着饭粒,像给饼底镶了层琥珀,他还特意在边缘多抹了点:“这样烤出来,边边是甜的,好吃!”
沈亦舟的眉头皱了皱,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厨师服的袖口 —— 那是爷爷传给他的老款式,袖口还绣着小小的 “淮扬” 二字。他对着镜头解释时,语气里多了点固执:“过度简化会破坏食材的层次感 —— 红薯泥的甜会盖过番茄的酸,这是烹饪的大忌。我爷爷做狮子头时,光选肉就要挑三小时,从来不会省步骤。” 他刚说完,李伟已经撒上了香肠丁 —— 王大叔送的纯肉肠,切成小丁还冒着油花,大小不一,有的带点肥肉,有的全是瘦肉:“家人们看,香肠丁要切得大小不一,咬到的时候才有惊喜 —— 有时候吃到块肥的,油香更足!”
分屏两边的节奏越来越快:沈亦舟往披萨上撒马苏里拉芝士,每一片都摆得整整齐齐,芝士片之间的缝隙都控制在 1 厘米内:“芝士必须铺满,不能留空隙,这样烤出来才能每一口都有拉丝。” 他的助理还拿着镊子,把歪掉的芝士片摆正;李伟往披萨上撒辣条碎,红色的碎末落在红薯泥上,像撒了把辣椒星星,他还抓了点芝麻撒上去:“辣条选魔鬼辣,吃着才够劲!加把芝麻,香得更浓 —— 这是我妈教的,做啥都撒点芝麻,不花钱还提香!”
弹幕的互嘲也到了白热化:“米其林学徒小吴” 晒出沈亦舟食材的价格单,“芝士 200 元 \/ 斤,番茄膏 150 元 \/ 瓶”,配文 “一分钱一分货,廉价食材做不出好味道”;立刻有李粉 “宝妈李姐” 晒出李伟的记账本照片,“总成本 8 元,够一家三口吃”,回怼 “我们要的是吃饱吃好,不是当冤大头”;“西装革履的美食博主” 发了段沈亦舟做披萨的慢镜头,配文 “这才是艺术”;“穿围裙的工地大哥” 发了段自己吃李伟同款披萨的视频,配文 “好吃不贵,比工地上的盒饭香”。周小雨在旁边实时报数据,声音都带着激动:“投票数咬得很紧!‘人间烟火味’榜李伟暂时领先 500 票!沈师傅那边的礼物更多,但咱们的弹幕互动量是他们的两倍!”
“叮 ——” 沈亦舟的定制烤箱先响了,清脆的提示音在安静的直播间里格外明显。他戴着隔热手套取出披萨,动作缓慢而优雅,金黄的饼底泛着油光,芝士拉得能有半米长,在聚光灯下像件发光的艺术品。他举着披萨展示时,还特意转了个圈,让镜头拍到每个角度:“这才是真正的意式披萨,每一口都有层次 —— 番茄的酸、芝士的咸、面粉的香,互不干扰又相互融合。” 沈粉瞬间刷满 “封神”“不愧是国宴传人”,礼物特效在屏幕上炸开,金色的火箭和银色的飞机占满了屏幕。
李伟深吸一口气,指尖在微波炉门把上顿了两秒 —— 他想起昨天彩排时,披萨粘在铁丝架上的窘境,老周连夜用砂纸打磨了铁丝,还刷了层薄油。他打开微波炉,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铁丝架上的披萨冒着热气,红薯泥的甜混着辣条的辣,还有香肠的油香,在狭小的厨房里绕了个圈。饼底边缘被烤得微焦,咬下去脆生生的,里面的剩饭还带着嚼劲,香肠丁的油香裹着红薯泥的甜,最后是辣条的辣劲冲上来,几种味道在嘴里撞得正好,不冲突,还格外和谐。
“我先替家人们尝一口!” 李伟掰下一块塞进嘴里,烫得他龇牙咧嘴,眼睛却瞬间亮了,像发现了新大陆:“比我上次做的还香!这红薯泥熬得刚好,甜不齁,还能尝到薯粒!” 他把披萨举到镜头前,芝士虽然没拉太长,但红薯泥的拉丝带着琥珀色,顺着饼边往下淌:“家人们看,这是‘红薯泥拉丝’,比芝士更甜,还带着点嚼劲,绝了!”
就在这时,沈亦舟的直播间突然安静了 —— 他的助理不知何时点开了李伟的直播画面,平板就放在烤箱旁。沈亦舟盯着屏幕里的红薯泥披萨,眼神里先是带着惯有的不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爷爷传下来的厨师服袖口,心里还在想 “这种简化做法,能好吃吗”;可当他看到李伟咬披萨时满足的表情,看到弹幕里满屏的 “好吃”“想做”,眉头不自觉地松了点 —— 他想起爷爷临终前说的话,“烹饪不是做给少数人看的艺术品,是让更多人尝到食材的好”;再看到李伟举着的红薯泥拉丝,那琥珀色的纹路里,竟透着点食材本真的光泽,他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点:“能不能寄一块过来?我想尝尝。”
弹幕瞬间炸了:“沈师傅要认输?”“邪修披萨征服正统大厨?”“这是我没想到的转折!” 李伟愣了愣,手里还捏着半块披萨,笑着说:“没问题!我让周小雨给您寄,顺便带罐我爸腌的萝卜干,配披萨绝了 —— 解腻,还带点咸香!”
没过多久,沈亦舟的直播间又亮了 —— 他手里拿着李伟的披萨,包装还没完全拆开,就闻到了甜香。他犹豫了两秒,还是咬了一口,眉头先是皱着 —— 那是本能的排斥,觉得辣条的辣会很冲;可下一秒,眉头慢慢舒展开,舌尖先是尝到红薯的甜,接着是香肠的咸,最后是辣条的辣轻轻裹上来,三种味道像在嘴里跳了支舞,没有谁盖过谁,反而把彼此的香味都衬得更浓。他嚼了两下,又咬了一口,这次特意尝了饼底 —— 剩饭的嚼劲混着微焦的脆边,比他想象中 “扎实”,却意外地管饱,像小时候在爷爷厨房偷吃的杂粮饼。
“没想到,” 他对着镜头说,声音里少了点冷硬,多了点真诚,“红薯泥的甜和辣条的辣,居然能和香肠的咸搭在一起,还不冲突。”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碰了碰披萨上的辣条碎,想起自己之前说 “辣条是对味觉的亵渎”,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你的手法确实简化了很多,省了时间,也省了成本,但 —— 你守住了食材的本味,让每样东西都发挥了自己的香。”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弹幕,互嘲瞬间停了:有人刷 “和解了?”,有人刷 “求合作”,“米其林学徒小吴” 甚至发了条 “我明天也试试用剩饭做披萨” 的弹幕。李伟笑着说:“沈师傅,其实我一直觉得,烹饪不是只有一种规矩。您的传统做法很好,能让大家尝到最正宗的味道,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可能更需要简单、便宜的吃法 —— 不用等 12 小时熬番茄膏,不用买 200 块的芝士,也能吃到好吃的披萨。” 他顿了顿,鼓起勇气,指尖在案板上轻轻敲了敲:“不如下次我们一起试试?把您的淮扬菜简化一下,让更多人能在家做 —— 比如用微波炉做狮子头,不用挑三小时肉;用剩饭做扬州炒饭,不用特意买新米。您看行吗?”
沈亦舟沉默了几秒,目光落在平板里李伟的厨房 —— 狭小,却满是烟火气,微波炉擦得锃亮,铁丝架虽然简陋却实用,李建国还在旁边笑着递红薯。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也是在这样的小厨房里教他做菜,没有定制烤箱,只有一口老铁锅,却能做出最好吃的狮子头。他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点释然:“好。我正好在想,怎么让更多人了解淮扬菜 —— 现在年轻人都觉得淮扬菜麻烦,不愿意学。或许,你的‘邪修手法’,能帮上忙,让淮扬菜走进更多人的厨房。” 他掏出手机,对着镜头晃了晃,屏幕上是微信二维码:“我加你微信,具体细节我们慢慢聊 —— 比如那个微波炉狮子头,我想知道怎么省步骤,还能保持狮子头的嫩。”
弹幕瞬间被 “合作了!”“期待淮扬邪修菜!”“爷青结,正统和邪修和解了!” 刷屏,礼物特效比刚才更热闹,周小雨激动地跳起来,卫衣上的 “打工人永不认输” 都跟着晃:“平台要给你们开联合直播!标题就叫‘正统与邪修的碰撞 —— 淮扬菜平民化计划’!我现在就去申请资源!”
老周拍着大腿笑,手里的万用表都差点掉地上:“我就说嘛!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下次我给你们做个‘淮扬菜专用铁丝架’,比你那定制烤箱还好用!” 李建国也笑了,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红薯,往沈亦舟的镜头方向递了递:“沈师傅,下次来家里吃红薯!我给你熬红薯泥,比买的芝士甜!”
直播结束后,李伟翻开蓝色记账本,在 “8 元预算” 旁画了个举着披萨的小人,小人旁边还画了个穿厨师服的小人,手里拿着狮子头,旁边加了一行字:“沈师傅,下次合作做狮子头!预算控制在 10 元内!” 他刚放下笔,手机就响了 —— 是沈亦舟的微信好友申请,备注写着:“期待你的微波炉狮子头,也期待尝尝李大叔的红薯泥。”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微波炉和铁丝架上,两样 “对手” 此刻并排摆在案板上,倒像是成了朋友。李伟摸了摸微波炉门把,又碰了碰铁丝架,指尖还沾着点红薯泥的甜香。他突然觉得,这场对决不是谁赢了谁,而是让大家明白:美食不分高低,不管是定制炉做的艺术品,还是铁丝架做的家常菜,能让人吃着开心、想着温暖的,就是好美食。而他和沈亦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精致与烟火的合作,即将在小小的厨房里,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