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景阳宫的小厨房里飘着腊八粥的香气。苏清颜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册,上面记着这一年来后宫的变化:“对食”之风被遏制,贪墨现象减少了七成,各宫的份例纠纷下降了九成……
“主子,喝碗腊八粥吧。”容嬷嬷端着碗进来,里面放着红枣、莲子、桂圆,熬得糯糯的,“这一年可真不容易,总算熬过来了。”
苏清颜接过碗,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开来。是啊,真不容易。从刚推行“双签制”时的处处碰壁,到严惩“对食”时的阻力重重,再到现在的渐渐安稳,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你说,我们现在算是成功了吗?”苏清颜问。
容嬷嬷想了想,道:“当然算!现在宫里的风气比以前好太多了,宫人们都安安分分的,皇上和太后也满意,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苏清颜却摇了摇头,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成功?或许只是刚开始。”她知道,这后宫的平静,就像冬日的湖面,看似冰封,底下却暗流涌动。
德妃虽然暂时收敛了锋芒,但她的根基还在,那些被她拉拢的嫔妃也还在暗处等着机会。江南盐税的案子她还没呈给皇上,不是因为证据不足,而是因为时机未到。她知道,一旦把那案子捅出去,就意味着和德妃彻底撕破脸,到时候必然会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暴。
“主子,您是不是还在担心德妃?”容嬷嬷看出了她的心思。
“嗯。”苏清颜点了点头,“德妃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她现在安分,只是在等机会。”
“那我们要不要先下手为强?”把江南盐税的案子呈给皇上,彻底扳倒德妃。
“再等等。”苏清颜放下碗,“现在后宫刚安稳下来,若是再起风波,受苦的还是那些底层宫人。”她推行改革,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了让这后宫能真正太平。
正说着,小李子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帖子:“主子,皇上让人来请您去乾清宫,说是有要事商议。”
苏清颜心里咯噔一下,跟着小李子往乾清宫走去。一路上,宫人们见了她都恭敬地行礼,眼神里带着敬畏。她知道,这敬畏的背后,藏着多少期待,也藏着多少恐惧。
乾清宫的西暖阁里,康熙正看着一幅地图。见苏清颜进来,他指着地图道:“你看,这是江南的漕运路线,最近总出问题,粮船经常延误。”
苏清颜上前看了看,地图上密密麻麻地画着河流和城镇:“皇上是想让臣妾……”
“朕想让你举荐个人。”康熙转过身,看着她,“你在江南待过,熟悉那边的情况。漕运总督的位置空出来了,你觉得谁合适?”
苏清颜愣住了,皇上竟然让她举荐朝廷官员?这已经超出了后宫嫔妃的职责范围。
“臣妾……臣妾不敢妄议朝政。”
“朕让你说,你就说。”康熙的语气很坚定,“你做事公正,看人准,朕信得过你。”
苏清颜犹豫了一下,想起了江南的巡抚,那个清正廉明、敢于直言的官员:“臣妾觉得,江南巡抚张大人可以。他在江南多年,熟悉漕运,而且为官清廉,定能胜任。”
康熙点了点头,好像早就料到她会这么说:“朕也觉得他合适。就这么定了。”他顿了顿,“你可知,朕为什么让你举荐?”
苏清颜摇了摇头。
“因为你不仅懂后宫的事,更懂人心。”康熙看着她,“这天下,最难管的就是人心。你能把后宫的人心管好,也一定能看清前朝的人心。”
苏清颜的心猛地一跳,皇上这是……要把她推向更深的漩涡?
离开乾清宫时,雪又开始下了。苏清颜走在宫道上,看着漫天飞雪,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风险也越大。她现在不仅要面对后宫的明枪暗箭,还要卷入前朝的纷争。
回到景阳宫,容嬷嬷见她神色凝重,连忙问:“主子,皇上说什么了?”
苏清颜把皇上让她举荐漕运总督的事说了一遍,然后道:“我们以后的路,怕是更难走了。”
“那我们……要不要辞了这协理后宫的差事?”容嬷嬷有些担心。
“辞不掉了。”苏清颜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坚定,“既然走了这条路,就只能走下去。”
她走到案前,拿起那封江南巡抚寄来的密信,里面详细记录了德妃父亲贪墨盐税的证据。她把密信放进一个锦盒里,锁好,然后看着窗外的雪:“时机未到,我们就先做好眼前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颜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后宫事务:核对份例账册,处理申诉信,奖惩宫女太监,规划宫苑维护……只是她的眼神,比以前更加深邃,行事也更加谨慎。
她知道,德妃还在暗处等着,江南的案子还没了结,前朝的纷争也可能波及后宫。但她不怕。就像这寒冬里的梅花,越是冷,越要绽放。
除夕夜,紫禁城放起了烟花。苏清颜站在廊下,看着漫天绚烂的烟火,忽然想起刚入宫时的自己,那时她只想安稳度日,却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主子,新年到了。”容嬷嬷递过来一杯酒,“喝一杯吧,新的一年,一切都会更好。”
苏清颜接过酒杯,望着远处的烟火,轻声道:“会更好的。”
她知道,前路漫漫,布满荆棘。但只要她坚守本心,刚柔并济,一步一步走稳了,总有一天,能在这深宫之中,闯出一片真正的风清气正。
烟火还在继续,照亮了她坚定的眼神。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她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