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带着秋日特有的清冽气息如期而至。阳光不再像周末那般慵懒,而是带着一种唤醒世界的锐利金光,穿透渐渐稀疏的梧桐枝叶,在艾雅琳别墅的木地板上投下跳跃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属于工作日的、略带紧张的活力因子。
艾雅琳已经收拾停当。她选择了一件浅蓝色的条纹衬衫,外搭一件米白色的V领羊绒背心,下身是修身的深色牛仔裤和一双舒适的白色板鞋。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额前几缕碎发随风轻拂,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又富有朝气,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返校的氛围。她仔细检查了书包里的教材、笔记本和上周小组讨论的记录,确认无误后,对着玄关镜子里精神饱满的自己微微一笑。
“团团,妈妈去上学啦,乖乖看家。”她俯身揉了揉正蹲在鞋柜旁、用那双湛蓝大眼睛目送她的团团的小脑袋。团团“喵”了一声,用脑袋蹭了.g.她的手心,算是道别。
骑上她那辆米白色的复古自行车,微凉的晨风立刻拂面而来,带着落叶和尘土的气息。街道上车流明显比周末密集,行人步履匆匆,学生们背着书包,三三两两地走向学校。这种规律的、充满目的性的节奏,反而让经历了周末丰富活动后的艾雅琳感到一种奇异的踏实感。车轮碾过地上几片早落的梧桐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像是在为新的开始伴奏。
抵达学院,停好车,走进熟悉的教学楼。走廊里充斥着同学们假期归来后的寒暄声、脚步声和拉链滑动声,一种熟悉的、略带嘈杂的生机扑面而来。她刚走到今天第一门专业课程——《现代艺术思潮》的教室门口,就听到了林薇那极具辨识度的声音。
“琳琳!这里!”
抬头望去,林薇正站在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用力挥手。她今天穿了一件橄榄绿色的工装风连体裤,显得又酷又干练,脸上妆容精致,丝毫看不出周末熬夜的痕迹。孙婷和赵致远也已经到了,孙婷穿着一件鹅黄色的针织开衫和格纹百褶裙,正低头整理着笔记;赵致远则是一贯的简约风格,白色衬衫搭配卡其色休闲裤,安静地翻阅着教材。
艾雅琳笑着走过去,在她们预留的位置坐下。“大家都好早。”
“那当然,新的一周,新的开始嘛!”林薇元气满满地说,随即又压低声音,带着促狭的笑意,“怎么样?昨天回去补觉了吗?团团没闹脾气吧?”
“补了会儿,团团一回家就原形毕露,吃了就睡,比我还适应。”艾雅琳笑道,目光扫过孙婷和赵致远,“你们呢?”
“我睡到下午!”孙婷吐了吐舌头,“感觉把一周的觉都补回来了。”
赵致远微微颔首:“休息得不错。”
上课铃声适时响起,打断了她们的晨间闲聊。授课的是一位年轻却颇有见解的讲师,今天主要讲解二十世纪中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与哲学背景。讲师语言风趣,逻辑清晰,将那些看似晦涩的艺术理论和画家们狂放不羁的创作状态讲述得引人入胜。艾雅琳听得十分专注,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移动,记录下关键点和自己的零星感悟。她注意到,当讲师展示杰克逊·波洛克那幅着名的《Number 5, 1948》时,林薇挑了挑眉,似乎对这种“泼洒”式的创作既感到惊奇又有点不以为然;而孙婷则对马克·罗斯科那些巨大、色彩朦胧的色块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神里充满了沉浸式的感受;赵致远则更关注艺术运动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关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些关键词和逻辑箭头。
课间休息时,四人凑在一起讨论刚才的内容。
“说真的,那些抽象画,我有时候真看不懂,”林薇坦言,“感觉像我侄子随便泼的颜料。”
“但那种情绪和力量的宣泄,很直接,不是吗?”艾雅琳试着解释,“它不描绘具体物象,而是直接作用于观者的感官和情绪。”
“我有点喜欢罗斯科,”孙婷小声说,“看着他的画,会觉得心里很安静,又有点……说不出的悲伤。”
“这是一种‘崇高’的美学体验,”赵致远补充道,“剥离具体形象,直面色彩和形式本身带来的心理冲击。”
不同的性格和审美偏好,让她们对同一艺术流派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这种碰撞本身就充满了趣味。
接下来的课程是小组项目的工作时间。她们转移到美术学院那间熟悉的、充满颜料和松节油气味的教室。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微尘。她们再次占据了那个靠窗的有利位置,将资料铺展开来。
经过周末的博物馆之旅和各自的消化吸收,她们的思路似乎都开阔了许多。之前确定的几位艺术家研究方向,此刻在讨论中融入了更多关于“空间”、“氛围”和“情感联结”的思考。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不同风格,其实也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个人理念的极致表达,”艾雅琳翻看着自己的灵感笔记本,上面多了不少周末记录的点滴,“我们在分析这几位艺术家时,是不是也可以更侧重于他们的作品如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内在的‘空间’或‘世界’?”
“这个角度很棒!”林薇眼睛一亮,“比如我们研究的那位极简主义艺术家,他的画布就是一个被精简到极致的精神空间。”
“那位波普艺术家,他的作品构建了一个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的狂欢空间。”赵致远冷静地分析。
“那位手工艺术家,她的作品营造了一个充满温度和叙事性的私密空间!”孙婷也兴奋地加入。
思路一旦打开,灵感便源源不断。她们不再局限于技法、色彩、形式这些传统分析角度,而是尝试深入到艺术家创造的“世界”内部,去理解那个世界的规则、情绪和与观者建立的独特联结。讨论变得越发激烈而深入,时而因为一个新颖的比喻而欢笑,时而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辩,时而又因为默契地想到一起而相视一笑。窗外的秋阳安静地照耀着,见证着这个小小角落里迸发的思想火花。
午餐依旧在热闹的食堂解决。四人端着餐盘找到老位置,话题依旧围绕着项目展开,但气氛轻松了许多。她们分享着各自查找到的有趣资料,吐槽着某些艰涩的理论术语,也规划着下一步的具体分工。
下午没课,但她们一致决定去图书馆继续查找资料。学院的图书馆总是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宁静的书卷气。她们在靠窗的长桌前坐下,各自沉浸在书海和数据库中。艾雅琳负责梳理理论框架和撰写报告梗概,林薇负责搜集和筛选视觉材料及艺术家生平轶事,孙婷负责将分析内容与视觉元素进行创意结合的设计构思,赵致远则负责核查史实准确性和逻辑严密性。偶尔,有人找到一份关键资料,会低声招呼其他人一起观看;或者遇到难题时,会互相询问意见。高效而默契的协作,让原本繁重的资料搜集和思路整理工作,变得不再枯燥。
当艾雅琳从一堆艺术史文献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时,发现窗外的阳光已变得金黄柔和,时间悄然滑向了傍晚。
“差不多了吧?”她轻声提议,“今天效率很高,可以收工了。”
另外三人也从专注状态中回过神来,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收拾好满桌的资料和笔记本电脑,四人一起走出图书馆。秋日的夕阳给校园里的建筑和树木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气温也开始下降,晚风带着明显的凉意。
“感觉今天一下子推进了好多!”林薇满足地伸了个懒腰,“照这个速度,我们小组项目绝对能拿优!”
“嗯,思路清晰了很多。”赵致远也表示认可。
“而且我觉得我们的想法超级酷!”孙婷挽着艾雅琳的胳膊,脸上洋溢着创造带来的快乐。
在校门口互相道别,约定好线上继续沟通的时间,四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艾雅琳骑着车,穿行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晚风吹拂着她的发梢,带着都市夜晚特有的、混杂着食物香气和汽车尾气的味道。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大脑却因为一天的充实学习和富有成效的协作而处于一种兴奋的活跃状态。
回到家中,团团依旧在门口迎接。温暖的灯光,熟悉的气息,瞬间抚慰了忙碌一天的神经。她放下书包,先是给了团团一个温柔的拥抱,然后走进厨房,准备给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晚餐。
窗外,夜色完全降临,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艾雅琳一边吃着晚餐,一边回想着今天课堂上的启发、小组讨论时迸发的灵感,以及团队成员们认真而可爱的模样。那种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思想相互碰撞和滋养的感觉,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和友谊的支撑。
她知道,那条关于未来的、朦胧的道路,依然需要一步步去探索和清晰。但此刻,在这新一周的伊始,在经历了充实而有收获的一天后,她心中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和宁静的信心。她打开台灯,拿出日记本,准备记录下这充满火花的一日。而在她脚边,团团安静地趴着,陪伴着她,一起沉浸在这秋夜里平静而丰盈的时光中。新程已启航,前方,微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