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的假期,如同一个被精心装帧、色彩饱满的梦境,在周二的夜幕下缓缓合上。当周三的晨光再次透过窗帘,艾雅琳醒来时,体内那种属于校园节奏的生物钟已经精准复位。没有假期的慵懒,也没有周一刚返校时的轻微不适,她利落地起床,心情如同窗外秋高气爽的天气一样,明澈而充满期待。
今天是周三,课程表上那片令人愉悦的空白,但并非意味着无所事事。相反,这是属于他们小组课题的 “团队创作日” 。假期的放松与积累,正需要在这样的日子里转化为团队合作的动力与清晰的规划。
她选了一身利于活动又带着干练气息的装扮:一条修身的黑色牛仔裤,搭配一件深蓝色的棉质衬衫,外罩一件浅灰色的针织开衫,脚上是舒适的白色板鞋。整体色调沉稳,符合需要投入思考和讨论的工作状态。她仔细检查了背包,确认带上了笔记本、平板电脑、以及假期里整理的关于老街信报箱的照片和速写资料。
骑着自行车驶向校园,秋日的晨风带着清冽的气息,阳光将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叶照得一片金黄。校园里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学生们步履匆匆,但艾雅琳的心境却与假期前有所不同,多了一份属于团队项目的目标感。
她比约定时间早到了二十分钟,径直来到了美院大楼三层的一间开放式小组讨论区。这里是为学生团队项目特意开辟的空间,摆放着几张造型现代、可随意组合的桌椅,墙面贴着软木板方便钉挂草图,角落里有电源插座和一块白板。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校园的绿地,视野开阔,光线充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属于新一天开始的、积极的气息。
她刚选好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拿出资料铺开,林薇就像一阵带着香风的旋风般冲了进来。
“琳琳!早啊!哇,你都开始进入状态了?”林薇今天穿了一件亮黄色的卫衣,像个小太阳,瞬间点亮了讨论区的角落。她放下背包,里面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不知道又塞了多少“宝藏”。
“假期综合症需要快速治愈嘛。”艾雅琳笑着回应,帮她拉开旁边的椅子。
紧接着,赵致远也到了,依旧是那副一丝不苟的模样,背着看起来沉甸甸的双肩包,手里还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他推了推眼镜,平静地和她们打了招呼,然后默默坐下,开始从包里往外掏东西——笔记本电脑、活页夹、几本厚厚的参考书、甚至还有一个便携的文件夹收纳盒,里面分门别类地插着各种打印资料,让艾雅琳和林薇再次默默感叹学霸的自我修养。
最后到来的是孙婷,她带着甜甜的笑容,背着一个轻便的画筒和平板电脑。“不好意思,差点睡过头。”她小声解释着,脸颊红扑扑的。
“人都到齐了!首先,为了庆祝我们‘信报箱拯救小队’——哦不,是‘城市记忆探索小组’首次线下集结,我提议,先进行一项重要的团队建设活动!”林薇站起来,双手叉腰,宣布道。
“什么活动?”孙婷好奇地问。
“吃早餐!”林薇变戏法似的从她那个巨大的帆布包里掏出几个纸袋,里面装着还温热的三明治、饭团和几杯封装好的豆浆。“我妈非要我带的,说用脑之前先填饱肚子!来来来,别客气!”
这个意外的“团队建设”立刻让气氛轻松起来。大家笑着接过早餐,围坐在桌旁,一边吃,一边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假期分享。
“我假期可算被我爸妈拉去爬山了,累死我了,不过山顶的云海是真的绝!”林薇咬了一大口三明治,含糊不清地说。
“我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梳理了一下我们课题可能用到的理论框架。”赵致远慢条斯理地喝着豆浆,回答道。
孙婷眼睛亮晶晶地说:“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旧物改造工作坊,用废弃的布料做了个小包包,感觉对我们做‘信报箱’的软装部分可能有启发!”
艾雅琳也分享了她的假期片段,尤其是去老街拍照和公园采风的经历,并给大家看了她速写本上那些斑驳的信报箱和色彩斑斓的秋景。
轻松愉快的早餐和分享环节结束后,桌面被清理干净,气氛也逐渐转向正式。艾雅琳作为隐形的组织者,自然地引导话题进入正轨:“好了,假期充电完毕。现在我们该把心思收回来,好好商量一下我们这个‘城市记忆载体’的课题,具体该怎么做。老师虽然没给具体主题,但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赵致远率先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个结构清晰的文档:“我根据上次讨论和后续查阅的文献,初步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我们可以从‘空间叙事学’和‘非正式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分析信报箱作为社区记忆节点的功能变迁及其情感价值。”他展示了文档的目录和几个关键概念,逻辑严谨,引经据典。
孙婷紧接着打开她的平板电脑,展示了几张她根据艾雅琳的照片和团队初步想法画的概念草图。“我想象了几种艺术介入的形式。比如,”她切换图片,“我们可以做一系列‘记忆胶囊’,外形模仿信报箱,但里面放置的不是信件,而是象征不同社区故事的小物件或者影像。或者,我们可以设计一套视觉识别系统,将信报箱的元素抽象化,应用在海报、导览图甚至周边产品上。”
她的草图充满想象力,将冰冷的理论概念转化为了可视的、充满温度的艺术形式。
林薇则负责“现实关怀”部分:“我觉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怀旧和艺术表达上。我们的作品是否应该有一点‘唤醒’或‘互动’的功能?比如,我们是否可以策划一个‘给未来的信’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在仿制的复古信报箱里投递他们对社区未来的期望?或者,我们的作品能不能在最终展示时,真正地、哪怕是很小范围地,引发人们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日常事物的关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艾雅琳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同时也在心里快速整合着大家的想法。她发现,赵致远的理论深度、孙婷的视觉转化能力、林薇的互动思维,加上她自己对主题的感性认知和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正好构成了一个非常互补的团队结构。
讨论中难免有分歧。比如关于作品的最终形态是偏向纯艺术装置还是更具公共参与性,大家各有倾向。这时,艾雅琳往往会站出来,总结各方的观点,寻找共通点:“赵同学的理论基础确保了作品的深度,孙婷的视觉设计让它具有吸引力,而薇薇的互动想法则能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个多层次的作品?比如,一个以信报箱为原型的核心艺术装置,配以一套视觉解说系统(运用孙婷的设计),同时策划一个小型的、线上的‘社区记忆收集’活动(吸纳薇薇的想法),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赵同学梳理的理论框架之上。”
她的提议像一条丝线,将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大家眼睛一亮,都觉得这个方向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可能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具体的灵感和完善的资料。”艾雅琳环视大家,“我提议,我们今天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一起去市艺术博物馆看看他们的当代艺术展,特别是关注那些运用日常物品或探讨城市记忆的作品。然后,下午去市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艺术实践案例和本土城市变迁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时交流想法,晚上我们再汇总一下,确定一个更具体的方案方向和初步分工。怎么样?”
这个“移动工作坊”式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既能外出汲取灵感,又能团队协作,比一直闷在讨论室里空想有趣多了。
于是,四人收拾好物品,离开了讨论区。秋日的阳光正好,洒在通往校门的林荫道上。四个年轻人,带着初步形成的共识、满脑子的想法和对未知探索的期待,踏上了他们团队课题的第一次集体灵感征集之旅。假期的闲适已彻底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创造、迎接挑战的兴奋感。团队的航船,就在这个明媚的秋日早晨,正式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