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七天,晨光以一种与前六日截然不同的、近乎庄重的姿态,洒满了艾雅琳的卧室。它不再是邀请慵懒沉睡的柔纱,而是如同一位守时且略显严肃的学监,清晰、明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号召力,将她从睡梦中唤醒。艾雅琳睁开眼,望着天花板上熟悉的光影,心中涌起的并非假期的闲适,而是一种奇异的、混合着些许不舍与更多跃跃欲试的清醒——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是收心日。
窗外,秋日天空依旧湛蓝,阳光灿烂,但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份属于“工作日”的、无形的律动。微风带着清醒的凉意,仿佛在提醒人们,夏日的悠长与假期的散漫都已正式进入倒计时。庭院里的草木似乎也感知到了这种变化,在阳光下挺立着,显得格外精神。
艾雅琳利落地起床,没有半分赖床的念头。她选了一套介于家居服与外衣之间的装扮——一条舒适的深色水洗蓝直筒牛仔裤,搭配一件简约的纯白色棉质长袖t恤。这身打扮既保留了居家的随意,又带有几分即将回归日常轨道的利落感。她将长发整齐地扎成一个低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清醒的眼神,对着玄关镜中的自己点了点头,像是在进行一个无声的仪式:“好了,假期结束,该回到现实世界了。”
今天的首要任务,也是核心主题,是复习与规划。她需要让经过一周充分放松和多元刺激的大脑,重新熟悉学习的节奏,并为明天返校做好万全的准备。
早餐她吃得简单而营养,全麦面包、水煮蛋和一杯牛奶,快速补充能量,没有过多的享受成分。饭后,她径直走进了二楼的书房。这个空间在她假期的前半段曾是语言学习的基地,后半段是影视美学的探索站,而今天,它要回归其最本质的功能——学习的圣殿。
她在宽大的实木书桌前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同时摊开《中外美术史》、《色彩构成》和《艺术概论》的笔记本和教科书。假期的欢愉气息似乎还隐约残留在这片空间里,但随着她翻开书页,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响起,一种熟悉的、专注的学习氛围很快便重新建立起来。
她并没有急于立刻投入新知识的预习,而是先进行梳理与回顾。她快速浏览了过去一周(假期前)的课堂笔记,让那些关于巴洛克艺术、色彩情感、艺术与社会语境的理论框架在脑海中重新变得清晰。她像整理一团稍显凌乱的毛线,将知识点一一理顺,标注出重点和还存在疑问的地方。
“嗯,刘教授提到的贝尼尼雕塑中‘动感的凝固’这个概念,还需要再找些图例加深理解。”
“色彩的情感象征练习,这周应该会有新的作业吧?”
“小组课题的初步方向已经定了,但理论部分还要和赵致远再核对一下文献。”
她一边复习,一边在日程本上记录下明天需要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课程要点。这个过程,有点像给大脑做热身运动,唤醒那些暂时被假期模式“休眠”的学术神经。团团似乎也感知到今天气氛的不同,没有像往常一样跳上桌子捣乱,只是安静地趴在书桌旁的地毯上,偶尔抬起眼皮看看她,像是在默默陪伴她“工作”。
复习告一段落,她开始规划新一周的日程。她拿出那本色彩斑斓的日程本,翻到新的一周页面。先将固定的课程时间填进去,如同搭建起一周的基本骨架。然后,她开始填充血肉:
· 周一晚上: 深入研究巴洛克艺术,完成刘教授可能布置的思考题;与小组线上简短同步进度。
· 周二: 重点关注《色彩构成》的新内容,准备好颜料和工具;下午课后去图书馆查阅小组课题需要的相关理论书籍。
· 周三(创作日): 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时光之扉”系列,《雨中之窗》需要最终完成,并开始新作的色彩小稿。
· 周四: 复习《艺术概论》,整理小组课题的初步思路成文。
· 周五: 完成《素描进阶》的课后练习;周末放松(如果本周任务完成顺利)。
她写得仔细而灵活,在学业、创作、小组任务和个人生活之间寻找着平衡点。看着日程本上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序的页面,她心中那种因假期结束而产生的些微空落感,迅速被一种清晰的掌控感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取代。
中午,她简单地热了昨天的剩粥,解决了午餐,没有在用餐上花费太多时间。午后,她决定进行一项更具“连接感”的任务——小组课题的线上讨论。她在小组群里发了消息,很快,林薇、赵致远和孙婷都陆续上线。四人开了个视频会议。
屏幕上出现几张熟悉又略带假期余韵的脸庞。林薇背景似乎在她家厨房,嘴里还嚼着东西;赵致远依旧在他那整齐得令人发指的书桌前;孙婷则戴着可爱的发带,面前摆着ipad。
“同志们!收心啦收心啦!”林薇率先嚷嚷,语气夸张,“一想到明天要早起,我感觉我的灵魂还在度假!”
赵致远推了推眼镜:“我初步整理了一下关于‘社区记忆与非正式载体’的文献综述框架,已经发到群里了。”
孙婷展示了她根据上次讨论画的几张信报箱概念设计草图:“我做了几个风格方向的尝试,大家看看喜欢哪种感觉?”
艾雅琳则分享了她在老街拍到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信报箱照片和速写,以及她对于如何将这些现实素材转化为艺术介入方案的初步构想。
虽然隔着屏幕,但思维的碰撞依然热烈。他们讨论了赵致远的理论框架,对孙婷的设计草图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基于艾雅琳的实地资料,进一步细化了下一步的田野调查计划和报告分工。这次高效的线上会议,像一道桥梁,将艾雅琳从个人收心的状态,平稳地引向了团队协作的轨道,也让她对明天的返校充满了更具体的期待——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回归课堂,而是带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可靠的伙伴。
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艾雅琳感到一种充实的疲惫。她离开书房,决定给身体也充充电。她没有选择高强度的运动,而是在客厅铺开瑜伽垫,跟着舒缓的音乐,做了半小时的拉伸瑜伽。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延展,让紧绷的神经和久坐的肌肉都得到了放松,大脑也变得更加清明。
傍晚,她为自己准备了一顿比平时稍显丰盛的晚餐,算是给假期的正式告别,也是为明天储备能量。饭后,她进行最后一项收心仪式——整理书包和明日着装。
她将明天需要的课本、笔记、小组课题资料一一检查,整齐地放入双肩包。然后,她走到衣帽间,在那片被她整理得井然有序的空间里,轻松地挑选出明天要穿的衣物:一件烟灰色的针织衫,一条合身的黑色休闲裤,外搭那件常穿的卡其色风衣。她将衣物提前挂好,避免明早的匆忙。这种万事俱备的感觉,极大地缓解了假期结束可能带来的焦虑。
一切准备就绪,夜晚的时光彻底归于宁静。她没有再学习或工作,而是窝在沙发里,看了一会儿轻松的散文集,让大脑在轻柔的文字中慢慢沉淀。她给林薇发了条消息:「明日战场见,战友!」
林薇秒回:「子弹已上膛!(指咖啡已备好)」
临睡前,她站在二楼的画室门口,没有开灯,只是默默地看着里面那些安静等待的画架和工具。假期里,它们是她自由创造的伙伴;明天开始,它们将再次成为她学业修行和艺术探索的忠实见证。她心中没有不舍,只有一种即将与老友重逢般的亲切。
洗漱,护肤,躺进被窝。窗外,秋夜静谧,星子明亮,仿佛在为她即将开启的新篇章默默祝福。艾雅琳闭上眼睛,感受着身体的放松与内心的平静。这个充实的收心日,如同一道精心设计的缓冲带,让她完美地从假期的松弛过渡到开学前的临战状态。假期已然落幕,但它带来的滋养、灵感与欢乐,已深深融入她的身心,化为前行的力量。
她知道,明天,当闹钟响起,她将精神饱满地背上书包,迎着秋日的晨光,走向校园,走向她的课堂、她的伙伴、她的挑战与她的梦想。带着这份清晰的规划、满满的能量和一颗安稳的心,她沉入了香甜的睡眠,等待着新一周黎明的高效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