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过去,苏晚的舆论攻势持续发酵。虽然未能掀起惊天骇浪,但确实成功地在一部分人心目中,扭转了她的形象。她甚至意外地收获了一批所谓的“事业粉”和“妈妈粉”,她们不关心道德是非,只沉迷于她所展现出的“美强惨”人设和与顶级富豪的“爱情故事”。
这股力量,在暑假来临、魏念安即将赴美与母亲团聚的消息被“无意”泄露后,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网络上充满了对这次母子团聚的期待和祝福。
“太好了!宝宝终于可以回到妈妈身边了!”
“希望魏大佬能有点良心,多给他们母子一点时间!”
“拍点温馨日常吧!想看艺术家妈妈和豪门少爷的暑假生活!”
这些声音,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监督,让魏友泉和沈念卿在处理此事时,不得不更加谨慎。魏友泉甚至特意叮嘱李铮,安排随行人员和安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被拍到引发负面解读。
苏晚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渐渐多起来的、疑似狗仔的车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舆论的棋子已经布下,初步目标已经达到。她成功地为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民意”,为自己争取到了更有利的操作空间。
但她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泡沫。真正的较量,不在于网络上的一时风向,而在于接下来与儿子的重逢,在于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巩固与魏友泉的关系,更在于如何找到沈念卿的真正命门,给予致命一击。
风,已经借由舆论悄然吹起,盘旋于青萍之末。但它最终会卷成摧毁一切的飓风,还是无声无息地消散,取决于接下来更加凶险的博弈。苏晚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远方天际线,眼神坚定而冰冷。舞台已搭好,演员已就位,一场围绕着她与儿子、关系着她未来命运的大戏,即将拉开序幕。而她,必须演好这场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危险的戏。
这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虽然始终在“影射”和“化名”的层面进行,但在信息透明的时代,圈内人和有心人不难对号入座。其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首先是在艺术圈内部,风评悄然转变。之前对苏晚避之不及的策展人、评论家开始重新评估。他们或许不相信那个狗血的故事,但舆论对苏晚“坚韧母亲”和“才华艺术家”形象的重塑,使得单纯从艺术价值出发,与她保持一定接触不再显得那么“政治不正确”。甚至有少数先锋评论家撰文,将苏晚的遭遇与其作品中一直存在的“边界”、“挣扎”主题联系起来,认为这段经历或许会催生出她下一个创作高峰的悲剧底蕴,赋予了其艺术新的阐释空间。
其次,魏氏集团内部也感受到微妙的变化。一些中下层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私下议论时,对苏晚的同情分大增,对那位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沈念卿夫人,则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感。这种基层情绪的变化,短期内看似无害,长期却可能影响凝聚力和企业形象。
最大的影响,直接反馈到了魏友泉那里。李铮每天都会将网络舆情的摘要呈送给他。起初,魏友泉对这类八卦传闻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但当他看到那个被精心改编的“爱情故事”时,眉头深深皱起。故事虽然失真,却巧妙地将他的愧疚感、对苏晚才华的欣赏、以及对念安的父子之情,这些他内心真实存在的、复杂的情感,用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放大了。
尤其是那些描写他面对亲生儿子时“铁汉柔情”、“眼眶微红”的细节,虽然纯属虚构,却莫名地触动了他。他确实对念安有亏欠,也确实在重逢时被那个酷似自己的小男孩震撼过。这种被“理解”甚至被“美化”的感觉,并不让他讨厌,反而有一种隐秘的满足感。舆论将苏晚塑造成“为爱牺牲的坚强母亲”,无形中也将他抬到了“情深义重、迫于无奈”的位置,减轻了他因婚外情和夺子而产生的道德压力。
他第一次没有因为苏晚“搞小动作”而恼怒,反而在一次视频通话中,看似无意地提起:“最近网上有些关于你的乱七八糟的传闻。”
苏晚心中一惊,但脸上立刻露出恰到好处的疲惫和无奈:“我也看到了。可能是有些老朋友在帮我说话吧……其实都是乱写的,给你和沈小姐添麻烦了,真的很抱歉。”她以退为进,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魏友泉看着她纤细的肩膀和带着歉意的眼神,想到她最近的“安分守己”和舆论中她“悲惨”的过去,心中那点不快也消散了,反而生出一丝怜惜:“清者自清,不用理会。不过……念安很快放暑假了,李铮已经在安排接他过来的事宜了。”
这个消息,比任何舆论胜利都让苏晚振奋。她知道,她的策略奏效了。舆论的暗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她,更微妙地影响了魏友泉的心态,为她争取到了最宝贵的东西——与儿子团聚的机会。
然而,苏晚也清楚,这场舆论造势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她赢得同情的同时,也彻底激怒了沈念卿,将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情感化。沈念卿的反击,必然会更加猛烈和直接。但苏晚已无路可退,她只能在这条自己选择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风雨已然来袭,她必须为自己和儿子,撑起一把看似柔弱、实则内藏尖刺的保护伞。舆论的战场,她初步站稳了脚跟,但真正的暴风雨,还在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