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风虽已不似寒冬那般凛冽,却仍带着几分凉意,吹得教室窗外的柳枝轻轻晃动。贺花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汉服纹样草图,走过初二(3)班教室门口时,无意间瞥见教室里的景象 —— 几个学生趴在课桌上,对着摊开的古诗文练习册唉声叹气;尤龙正皱着眉盯着《关雎》的赏析题,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作业本的边角;连平时爱说爱笑的宋子都,也只是闷头翻着《诗经译注》,少了往日的活力。
模拟考的压力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头。贺花想起前几天白墨组织的《诗经》户外游戏,虽然让大家暂时放松了心情,但没过多久,考试的焦虑又重新笼罩了下来。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汉服草图,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 —— 或许可以用传统的汉服游戏,让大家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彻底放下学习的压力。
当天下午的诗社活动,贺花一走进活动室,就兴奋地举起手里的汉服画册:“大家听我说!我想组织一场汉服游戏,我们穿上汉服,一起学做简单的汉服道具,就像古人一样体验传统生活,怎么样?”
活动室里瞬间安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热烈的响应。宋子都立刻从座位上跳起来:“汉服游戏?是不是可以穿那种飘着袖子的衣服?我早就想试试了!” 尤龙也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期待:“做汉服道具?比如玉佩、发簪之类的吗?”
贺花笑着点头,将画册分给大家传阅:“没错!我准备了几套不同款式的汉服,有曲裾、襦裙,还有直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道具方面,我们可以做简单的发带、玉佩挂饰,材料我已经准备好了,都是安全又好操作的布料和珠子。”
苏松看着贺花热情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这个想法很好!汉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穿汉服、做道具,既能让大家感受传统之美,又能放松心情,一举两得。” 白墨也附和道:“我可以帮忙整理汉服的历史背景资料,在游戏的时候给大家简单讲解,让大家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学到知识。”
周末上午,诗社成员们按照约定,来到了学校的手工活动室。贺花早已将准备好的汉服和道具材料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 —— 五颜六色的襦裙叠放在一起,丝绸发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还有各种颜色的珠子、丝带和卡纸,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
“大家先选汉服吧!” 贺花拿起一套粉色的襦裙,递给旁边的女生,“穿汉服有讲究,曲裾要注意绕襟的顺序,襦裙要系好腰带,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或者看我贴在墙上的穿法示意图。”
宋子都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套蓝色的直裾,在贺花的指导下笨拙地穿起来。他先是把上衣穿反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在贺花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汉服穿整齐。看着镜子里穿着蓝色直裾、腰系丝带的自己,宋子都忍不住转了个圈,兴奋地说:“我现在像不像古代的文人雅士?等会儿背《诗经》肯定更有感觉!”
尤龙选了一套浅灰色的曲裾,在穿绕襟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贺花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绕襟要从右边开始,先绕到背后,再拉到前面系好,这样既美观又不会松掉。你看,古人穿衣服讲究‘右衽’,就是因为这样方便活动,还蕴含着礼仪文化。” 尤龙认真地跟着学习,手指虽然有些笨拙,但眼神却格外专注。当他终于穿好曲裾,站在镜子前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 紧绷了几天的神经,在穿汉服的过程中渐渐放松下来。
苏松和白墨则分别选了一套深青色和淡紫色的襦裙。白墨帮苏松整理好裙摆,苏松则帮白墨调整发带的位置,两人配合默契,像极了《诗经》里描写的 “君子淑女”。活动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之前的压抑和焦虑,仿佛都被这传统服饰的魅力驱散了。
穿好汉服后,大家开始学习制作汉服道具。贺花将材料分发给每个人,详细讲解制作方法:“我们今天做两种道具,一种是简单的玉佩挂饰,用卡纸剪出玉佩的形状,再用丝带串起来,系在腰上;另一种是发带,把丝绸布条剪成合适的长度,再用珠子和流苏装饰,戴在头上既美观又能固定头发。”
宋子都率先拿起卡纸,剪出一个不规则的玉佩形状,然后用彩笔在上面画了一只雎鸠鸟,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这个玉佩上画的是《关雎》里的雎鸠,戴在身上就像带着《诗经》的祝福!” 贺花笑着说:“子都很有创意嘛!古人的玉佩上确实会雕刻各种图案,有花鸟、有山水,还有吉祥纹样,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尤龙拿起丝带和珠子,开始制作发带。他小心翼翼地将珠子一颗一颗穿在丝带上,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颗珠子都穿得很整齐。贺花走过来,看到他专注的样子,轻声说:“尤龙,你做得很认真。其实做手工和学习古诗文一样,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只要慢慢来,就能做好。” 尤龙抬起头,对贺花笑了笑:“谢谢你,贺花。做手工的时候,我好像忘了考试的事,心里特别平静。”
苏松和白墨则一起制作玉佩挂饰。苏松负责剪出玉佩形状,白墨则在上面用细笔描绘《蒹葭》里的芦苇图案。白墨一边画一边说:“你看,这芦苇的线条要画得轻柔一些,才能体现出‘蒹葭苍苍’的朦胧美感。就像我们分析古诗文,只有抓住细节,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境。” 苏松点点头,看着白墨笔下渐渐成型的芦苇,心里忽然有了新的感悟 —— 之前总想着让学生们快速掌握知识点,却忽略了引导他们感受古诗文的美好,而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恰恰能让大家在慢节奏中体会传统之美。
不知不觉间,上午的时间过去了大半。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道具制作,纷纷戴上发带、系上玉佩,在活动室里互相欣赏。宋子都戴着自己做的雎鸠玉佩,摇头晃脑地背起了《关雎》;尤龙戴着亲手制作的发带,和贺花一起讨论汉服的历史;苏松和白墨则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现在完全忘了考试的压力!” 宋子都停下背诵,兴奋地说,“穿着汉服、戴着自己做的道具,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和古人一起读《诗经》,太有意思了!” 尤龙也附和道:“是啊,之前一看到古诗文就想到考试,现在觉得古诗文其实很美好,就像我们穿的汉服、做的道具一样,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脱下汉服。贺花提议:“我们一起拍张照片吧!把今天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以后看到照片,就能想起我们穿着汉服、做道具的美好回忆。” 大家纷纷赞同,在活动室里摆出各种姿势,有的背诵《诗经》诗句,有的展示自己制作的道具,有的则模仿古人行礼。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 那是摆脱了考试压力后,最真实、最灿烂的笑容。
走在回家的路上,尤龙还在回味着上午的活动。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发带,心里充满了温暖。他想起之前因为模拟考成绩不好而焦虑不安,甚至对古诗文产生了抵触情绪,可现在,通过贺花组织的汉服游戏,他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重新找回了对古诗文的兴趣。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像今天制作道具一样,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而贺花看着大家在微信群里分享的活动照片,心里也满是成就感。她知道,一场汉服游戏或许不能彻底解决考试带来的压力,但至少能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快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未来,她还想组织更多这样的传统游戏活动,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乐趣。
二月上旬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每个人身上,也照亮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期待。诗社的成员们知道,只要他们齐心协力,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诗经》的魅力,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