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战”模拟试验区
这里不再是开阔的戈壁或靶场,而是由废弃楼房、狭窄街道构成的复杂环境。测试的背景也并非正面战场,而是更贴近特种作战、要员护卫和反恐场景。今天的主角,是一套安装在轻型越野车顶和单兵肩扛式的紧凑型激光发射系统,代号 “眩目器”。
项目负责人是光电工程专家赵雪博士,一位干练沉稳的女性。她正向来自特战部队、武警和装备部门的代表讲解。
“各位同志,‘眩目器’的设计初衷,是在不造成永久性物理摧毁和人员伤亡的前提下,剥夺敌人的‘感官’。” 赵博士指着车顶那个类似摄像机的转塔,“它发射的是低功率激光,但能量密度足够完成两项关键任务:”
“第一,致盲光电设备。 无论是无人机的光电探头、狙击手的瞄准镜、还是车辆的红外夜视仪,其传感器都非常脆弱。一束精准的激光照射,足以使其图像传感器饱和、过曝甚至永久性损坏,让敌人瞬间变成‘瞎子’。”
“第二,烧蚀敏感材料。 对于某些特定目标,如爆炸物的电子引信、无人机的旋翼或机翼蒙皮,通过持续照射,可以产生足够的烧蚀效应,使其失能或失效。”
一位特战指挥官提问:“赵博士,这和之前测试的高能激光武器有什么区别?杀伤力似乎小很多。”
“问得好,指挥官。”赵雪点头,“高能激光如‘死光A’,追求的是物理摧毁,像一把狙击步枪。而‘眩目器’更像一个高强度闪光灯或一支强光手电,目的是干扰、压制和软杀伤。它功耗低、体积小、可连续射击次数多,非常适合班组携带和在城市环境中使用,能有效避免附带损伤。”
“实战模拟测试开始!”
场景一:反无人机。
一架小型商用改装无人机(模拟恐怖分子使用的袭击无人机)从楼顶升起,向测试车队俯冲。
“‘眩目器’车顶系统自动捕获目标!”操作员报告。
赵雪下令:“执行致盲模式!”
一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低能量激光束瞬间射出,精准照射在无人机的摄像头上。监控画面显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瞬间变成一片炫目的雪白,紧接着信号中断。无人机失去目标指引,在空中无头苍蝇般乱转,最终被安全网捕获。检查发现,其摄像头传感器已永久性损坏。
场景二:反狙击手。
模拟敌方狙击手在远处窗口用安装了先进瞄准镜的步枪锁定车队。
单兵肩扛式“眩目器”射手迅速瞄准窗口。
“发射!”
激光束照射在瞄准镜上。监控设备捕捉到瞄准镜内部因强光产生的严重眩光和光斑,狙击手根本无法瞄准。同时,激光束的照射也暴露了狙击手的位置。
场景三:精确烧蚀。
一辆模拟被安装了简易爆炸装置(IEd)的车辆停在路中。
“眩目器”切换到高功率聚焦模式,对疑似引信部位进行持续数秒的照射。很快,该部位冒起青烟,微型摄像头显示,简易电路被烧毁。工兵上前确认:“引信失效,威胁解除。”
测试圆满成功。特战队员们对这套系统的精准和非致命效果表现出极大兴趣。
伦理与规则讨论:
在总结会上,一位法律顾问提出了关键问题:“赵博士,激光致盲武器受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议定书的限制,我们如何确保使用符合国际法?”
赵雪从容应答:“我们严格遵守相关国际法规。‘眩目器’主要针对的是设备而非人眼。系统内置了人眼安全模式,当传感器识别到照射目标可能为人眼时,会自动降低功率或关闭。我们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日益增多的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在这方面,法律约束相对较少,但我们会制定严格的交战规则。”
将军在最终评估中写道:
“‘眩目器’系统为特种作战、要地防御和城市环境下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它填补了传统非致命武器和致命武器之间的空白,是一种高效的‘力量可控’型装备。应尽快小批量配发特战部队试用,并同步制定详细的战术条令和使用规范。”
测试结束,越野车驶离模拟街区。车顶的“眩目器”转塔安静地旋转着,这只“无形的眼”和它手中那束看不见的“光剑”,将为未来的低强度冲突和精准执法,带来一种全新的、充满技术含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