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的风波暂息,但朱厚照深知,仅靠政治高压和杨廷和的勉力支撑,难以持久。
反对的清流言官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士绅利益;江西的暗流涌动,隐约指向藩王的不臣之心。
要打破僵局,必须引入新的力量,构建更广泛的支持联盟,并将改革的阵痛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他脑海中属于后世市委书记的执政经验开始高速运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铁律,在这个时代同样适用。
数日后,一场非比寻常的召见在西苑举行。
被召见的并非阁部重臣,而是以英国公张懋为首的数位在京勋贵代表,以及通过王良、文贵渠道甄选出的、在开海贸易中表现卓着且与旧士绅体系瓜葛较少的数位闽粤籍海商巨贾。
精舍内,气氛与朝会的肃杀截然不同。
朱厚照并未高坐御座,而是与众人围坐一圈,面前摆放着精致的点心与香茗,仿佛一场寻常的商务会谈。
“诸卿。”
朱厚照开门见山,语气亲和。
“去岁至今,开海之利,诸位当有体会。然海贸之巨利,亦需巨资投入,更需稳定货源。如今朝廷推行清丈,触及旧利,非为与民争利,实为廓清寰宇,为更大之利开路!”
他目光扫过众勋贵。
“国公,各位勋臣,尔等世代与国同休,军改之事,多赖尔等支持。朕曾许诺,海贸之利,当有勋臣一份。今日,朕便兑现此诺!”
他示意王岳展开一幅巨大的东南沿海及南洋简图。
“朕决意,特许成立‘皇家海事商会’,总揽海外特许贸易。英国公府、成国公府……等十家勋贵,可各凭资财入股,占其三成干股!商会将组建大型远洋船队,专营南洋以西、天方(阿拉伯)乃至更远之地的贸易,利润按股分配!”
此言一出,张懋等人眼中顿时爆发出炽热的光芒!
他们虽享有特权,但财富多与土地绑定,如今土地清丈风雨飘摇,皇帝此举,无疑是给他们开辟了一条更广阔、更安全的财路!
三成干股,看似不多,但以皇家名义经营远洋贸易,其利润可想而知!
“陛下隆恩!臣等必竭尽全力,效忠陛下!”
张懋率先起身,激动地表态。
其他勋贵也纷纷附和。
他们将彻底绑在皇帝的战车上,成为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紧接着,朱厚照看向那几位海商。
“至于诸位贤达,善于经营,熟悉海情,乃商会不可或缺之栋梁。商会另外七成股份,面向天下商贾募集,尔等可优先认购!此外,朕将下令,于广州、月港划定区域,设立‘工坊区’,凡于区内投资设立丝织、瓷窑、茶厂、船坊等,头三年免征榷税,并由市舶司优先采购其质优之货,以供海外!”
这更是重磅利好!
免税、订单保障,直接刺激工业生产。
几位海商激动得几乎要跪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从单纯的贸易商,转型为工贸一体的实业巨头,根基将更为稳固!
“然,朕有一条件。”
朱厚照话锋一转,目光锐利起来。
“商会运作,需公开透明,依法纳税。所募工坊,需优先雇佣本地良善之民,工钱需按时足额发放,不得苛待!若有违逆,严惩不贷!”
“草民(小人)遵旨!定不负陛下期望!”
商贾们连忙应承。
能用钱解决的规矩,对他们而言就不是问题。
“很好。”
朱厚照满意地点点头。
“清丈田亩,使无地少地之民得以喘息。而商会与工坊,则将为他们提供新的生计!土地兼并之害,或可由此缓解。此乃利国利民之长远大计,望诸位与朕同心协力!”
一场召见,将勋贵、新兴海商的利益与皇帝的改革大业紧密捆绑。
很快,“皇家海事商会”募股和“工坊区”招商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伴随着清丈的雷声,传遍了南北。
这一招釜底抽薪,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原本对清丈充满恐惧、或持观望态度的中小地主,看到了一条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的出路,抵抗情绪大为减弱。
甚至一些较为开明的江南士绅,也开始暗中打听入股商会或在工坊区投资的可能性。
而在京城,英国公张懋等人一改之前在某些事务上的暧昧态度,开始在勋贵圈子里全力为皇帝的新政辩护,利用其影响力,抵消部分文官的攻讦。
宁王朱宸濠在南昌接到密报,脸色变得更加阴沉。
皇帝这一手,不仅分化了士绅,还拉拢了勋贵和商人,使得他试图构建的“反改革联盟”尚未成形便出现了裂痕。
“好手段!真是好手段!”
朱宸濠咬牙切齿。
“本王倒是小瞧了这位皇侄!”
杨廷和在内阁值房,看着各地传来的、关于商会和工坊区引发的热烈反响,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欣慰。
陛下此举,已远超单纯的政治博弈,而是在从根本上重构帝国的利益格局,为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源自经济层面的“活水”。
他知道,前方的阻力依然巨大,但脚下的路,已然宽阔了许多。
朱厚照站在西苑的高处,感受着初夏的风。
经济基础的运动,往往比政治宣言更具力量。他正在用利益之网,编织一个新的时代。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