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大朝会,气氛与前几日的阅兵场截然不同,却同样紧绷。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睹了新军威仪的世家代表们眼观鼻、鼻观心,一副老神在在、静观其变的模样。而站在武官队列最前列的吕布、关羽、皇甫嵩等人,则个个挺胸抬头,甲胄虽卸,那股子刚从校场下来的锐气却丝毫未减。
果然,没等侍中宣布议程,一道身影便猛地出列,噗通一声跪倒在御阶之前,声音悲怆激昂,不是头铁娃司徒王允又是谁?
“陛下!老臣王允,冒死进谏!”王允以头叩地,咚咚作响,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陛下月余不朝,潜心所谓‘新军操演’,老臣本以为是陛下少年心性,偶作嬉游,虽不合礼制,却也无伤大雅!然观之,实乃大谬!老臣心如刀绞,不得不言!”
刘协端坐龙椅,淡淡道:“王司徒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王允得到首肯,更是激动,抬起头来,涕泪交加(至少看起来是):“陛下!其一,军改耗费甚巨!臣闻为打造那些华而不实的甲胄兵器,少府库藏之铁料耗费无数!如今朝廷初定,百废待兴,流民待哺,新钱待行,处处需钱粮!岂能将如此巨资投于这等……这等炫耀武力的仪仗之上?此非明君所为!臣恳请陛下,即刻停止此等劳民伤财之举,恢复旧制军伍,节省资财,以惠万民!”
他这话一出,武将队列里瞬间响起一片压抑的冷哼和粗重呼吸。
王允不管不顾,继续他的表演,火力全开:“其二!陛下竟以万乘之尊,行百夫长之役,亲自下场操练士卒,此乃越俎代庖,亵渎圣人体统!更有甚者,臣听闻陛下竟于军中授课,教那些粗鄙武夫识字?此更是动摇纲常,祸乱根基之举!”
他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乃圣人之训!士卒只需知忠君爱国,忠于大汉,听令冲杀即可!陛下却教他们识字,还灌输什么‘为自己而战’、‘守护家财’之谬论!此等言论,混淆忠义,私心重于公义,长此以往,军将不军,国将不国!若人人皆存私心,谁还肯为陛下效死?谁还肯为大汉尽忠?恳请陛下即刻废止这等荒谬教育,正本清源,使将士只存忠君爱国之心!”
这番话可谓图穷匕见,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刘协军改的核心思想。
然而,没等刘协开口,武官队列那边彻底炸了!
“放你娘的屁!”一声雷霆般的怒吼炸响,张飞终究是没忍住,猛地挣脱关羽,大步出列,指着王允的鼻子就骂,“老头!你懂什么!陛下教的哪句不对?当兵吃粮,就是为了让家人能过安生日子!这难道不是忠?不是义?难道像你一样,整天缩在长安城里满嘴屁话,就是忠君爱国了?”
吕布也冷哼一声出列,眼神睥睨:“王司徒莫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将士若无信念,与木偶何异?陛下唤醒我等血性,知为何而战,方是真正的大忠大义!岂是你这腐儒所能揣度?”
就连一向沉稳的皇甫嵩也皱紧了眉头,出列拱手道:“陛下,老臣以为,王司徒所言过于偏激。军中识字,不过百十常用字,便于传达军令,学习阵型,何来动摇纲常之说?难道我大汉将士,竟连认识‘前进’、‘后退’、‘左翼’、‘右翼’之字的资格都没有吗?若这都能动摇纲常,那这纲常也未免太脆弱了些!”
徐荣、关羽等人纷纷附和:“末将等深有感触!士卒明了为何而战,士气远胜从前!此乃强军之道!”
王允被一群杀气腾腾的武将围着怼,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尤自嘴硬:“强词夺理!忠君爱国便是唯一信念!尔等……尔等这是被……被……”
眼看王允就要口不择言,刘协终于开口了:“王司徒,依你之见,我大汉子民,竟不配识我大汉之字?此乃何道理?”
这时,一直沉默的蔡邕蔡老夫子,缓缓出列了。他先是对刘协深深一揖,然后转向王允,语气平和,内容却犀利无比,这位早就对王允不满了,当年就因为叹了口气,差点被他弄死在牢狱:“伯安兄(王允字),此言差矣。圣人云:‘有教无类’。陛下推广识字,乃教化之功,开启民智,使万民知礼义,晓廉耻,此乃煌煌正道,何来亵渎之说?岂不闻‘知书’方能更‘达理’?士卒识得忠孝仁义,方能更深刻体会忠君爱国之真谛,而非浑噩效死。老夫近日于大学之外广开蒙学,见寒门学子、甚至黔首之子渴望读书识字之眼神,方知陛下圣明!此乃功在千秋之德政!伯安兄如此抵触,莫非是怕天下人皆明事理,则显不出吾等读书人之尊贵了?”
蔡邕这话简直是杀人诛心!直接把自己摆在了道德制高点和教化万民的神坛上,把王允怼成了阻碍教化、固守特权的小人。他这段时间靠着开蒙学,在寒门乃至底层中声望暴涨,简直快要成为活圣人了,此刻用圣人之道反压王允,效果拔群。他心里甚至已经美滋滋地开始幻想自己在史书上的光辉形象了——一代大儒,助天子开启民智,鞠躬尽瘁,为教化万民立下不世之功!
王允被蔡邕这番“高级黑”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蔡邕“你……你……”了半天,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cpU彻底过载,眼看就要冒烟。
世家代表们一看火候差不多了,王允这把刀已经卷刃,该他们上场收割了。几位重量级人物互相使了个眼色,纷纷出列,躬身行礼。
“陛下!”一位来自弘农杨氏的代表率先开口,语气无比恭顺,“王司徒或言辞过激,然其心亦是为国。新军之威武,臣等有幸得见,实乃惊为天人,深感陛下圣明,军威浩荡,必能扫平不臣,重振汉室!”
然后话锋一转:“然,治国之道,文武并重。如今军威已彰,是否更侧重于文教礼乐,以示太平?臣等愚见,或可增补太学博士员额,广纳天下贤士;规范地方察举之制,使野无遗贤;拨款修缮兰台石室之典籍,传承圣贤之道……此方为长治久安之基业。望陛下圣裁!”
这话说得漂亮极了,既附和了王允一部分“重视文教”的观点,又把具体内容偷换成了对他们世家绝对有利的“增补博士”(肯定是我们的人)、“规范察举”(还是我们主导)、“修缮典籍”(名声我们赚)。
蔡邕一听“增补博士”、“修缮典籍”,眼睛顿时亮了,这可是他的专业领域和心头好啊!立刻接口道:“陛下!此议甚善!教化之事,确需加大投入!老臣愿竭尽绵薄之力!”
龙椅上,刘协看着台下这群人的表演,心中门清。贾诩的绣衣使者早就把世家那点“试探”的密谋报了上来。他深知,察举制这玩意儿现在动不了,而且伴随着察举制还有一项制度征辟制:皇帝直接下诏,征召国内有名望、有才学的士人入朝为官。被征召者称为“征君”,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象征着皇帝求贤若渴,这就给了刘协很大的操作空间,不用等着你慢慢立功一点点提拔上来,要不然等将来诸葛亮从底层混到诸葛丞相那得猴年马月,虽然不能直接拔到最高。
于是,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善如流:“善!诸位爱卿老成谋国,所言极是!文教之事,确不可废。便依诸位所奏!增补博士、规范察举、修缮典籍诸事,便由杨太尉、王司徒(王允:???我还得干活?)及诸位相关大臣会同蔡邕商议个章程上来,朕一律照准!天下贤才,皆需诸位爱卿为朕举荐,共扶社稷!”
他答应得如此痛快,反而让一众世家代表愣了一下,随即心中狂喜!陛下果然还是倚重我们的!军改什么的,或许真的只是对外武力威慑的需要!核心的选官用人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陛下圣明!”世家代表们心满意足,齐声高呼,觉得这次试探完美成功。
朝会在一片看似和谐的气氛中结束。王允憋了一肚子气没撒出去,还被塞了一堆活,世家们得意洋洋,觉得江山依旧。武将们虽然不爽王允,但见陛下坚持军改,也没吃亏,便也作罢。
只有刘协,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丝深邃的笑意。
“察举?博士?先让你们帮着把人才培养的框架搭起来,到时候慢慢换成实干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