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成功的提示在屏幕上亮起不到十分钟,老夫子就收到了第一波数据反馈。
假技术包的访问记录开始滚动,对方服务器的Ip地址频繁调用核心模块,尤其是资源调度和数据校验部分。他们不是随便看看,是在深挖。
他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了桌面三下。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在等一个信号。
现在信号来了。
“秦先生。”他开口,声音不大,但很稳。
门外脚步声很快响起,秦先生推门进来,手里还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个包子。“你猜怎么着?我刚下楼买早餐,听见保安说赵总那边打电话来问技术对接的事。”
老夫子没接包子,只问:“语气怎么样?”
“听着挺客气,但有点急。”秦先生把袋子放在桌上,“像是想确认什么,又不敢直接问。”
老夫子点点头,调出金手指界面,输入一串指令。屏幕很快弹出一份分析报告:对方技术团队在过去两小时里进行了十七次性能测试,全部集中在假包的响应延迟问题上。他们发现了异常,但还没下结论。
“他们在怀疑。”老夫子说。
“那咱们怎么办?装不知道?”秦先生咬了一口包子,油滴到了衬衫上。
“不。”老夫子摇头,“现在最危险的不是他们怀疑,是他们放弃。”
秦先生愣了一下:“啊?”
“人一旦觉得被骗,第一反应不是继续查,是撤。”老夫子站起身走到控制台前,“可他们已经公开宣布合作了,这时候退出,面子挂不住。所以我们得让他们相信——我们比他们更着急。”
秦先生擦了擦嘴:“你是说……主动送点东西过去?”
“对。”老夫子打开文档编辑器,“写一份《初步优化建议书》,内容要具体,但不能解决问题。就说我们发现原架构存在资源争抢隐患,建议调整线程分配策略。”
“这不就是假包里故意设的坑吗?”秦先生笑了,“咱们还帮人家分析怎么填?”
“没错。”老夫子嘴角微动,“而且要用正式邮件发,抄送法务、项目组、还有赵总的秘书。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们在积极解决问题。”
秦先生一边打字一边嘀咕:“这招够损的,明明是往火上浇油,看起来还像在灭火。”
“这不是损。”老夫子坐下,“这是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一步,再悄悄拐个弯。”
文档很快完成,标题加粗居中:《关于新能源项目技术接入初期性能波动的优化方向说明》。内容写了三大点,全是假包里能观察到的问题,每一条都附带“理论改进方案”,但实际上只会让系统更慢。
“发吧。”老夫子看完最后一行字。
秦先生点了发送,几秒后回执提示已送达。
“接下来等他们反应。”老夫子盯着监控面板,“只要他们按这些建议改代码,就会越陷越深。”
话音未落,通讯器响了一声。
是隐藏追踪模块传来的警报:对方技术主管创建了一个新分支,命名为“opt_v1”,提交记录显示正在修改任务调度逻辑。
正是建议书里的第一条。
秦先生吹了声口哨:“他们真动手了。”
“意料之中。”老夫子端起水杯喝了一口,“赵总这种人,最怕被人说‘看不懂技术’。给他一点专业建议,他不但不会防备,反而会觉得我们坦诚。”
正说着,另一条消息跳出来。
这次是来自外部联络系统的加密通道——老赵派的人正在和赵总开会。
老夫子点开音频记录,声音清晰可辨。
“老夫子这哪是合作,分明是敷衍!”那个声音很尖,“拿个跑不动的玩意儿糊弄人,谁看不出有问题?赶紧终止协议,别等赔了夫人又折兵!”
赵总沉默了几秒才开口:“合同签了,媒体也报了,现在退,我说话还算数吗?”
“那你也不能傻等!”对方语气加重,“他们要是真有本事,早就拿出真东西了。现在这样,摆明了是拖延战术!”
老夫子听完,把记录转发给了秦先生。
“老赵坐不住了。”秦先生冷笑,“想借别人的手把合作搅黄。”
“但他忘了。”老夫子打开另一个窗口,调出行业动态数据库,“就在昨天,老赵名下的子公司注册了一项新能源控制系统专利,和我们这次合作的技术路线高度重合。”
秦先生眼睛一亮:“他是想自己搞一套,再低价卖给别人?”
“所以最不想我们合作成功的,就是他。”老夫子拿起手机,拨了个号码,“帮我接陈小姐的私人线路。”
电话响了两声被接起。
“是我。”老夫子说,“你现在方便给赵总发条短信吗?就说我们技术组连夜做了压力测试,虽然还有瓶颈,但已经有突破方向了,让她语气轻松点,别太正式。”
“明白。”那边很快回复,“顺便提一句‘辛苦您那边配合调试’?”
“加上。”老夫子挂了电话。
五分钟后,赵总的秘书回电给秦先生,说是赵总希望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想亲眼看看技术团队的工作进度。
“来了。”老夫子笑了笑。
“他要是真来看,岂不是要露馅?”秦先生皱眉。
“不会。”老夫子打开项目管理后台,把几个真实项目的进度条往前拖了拖,又在测试环境里启动了一套高负载模拟程序,“让他看我们‘加班’,看我们‘调试’,看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秦先生恍然:“演一场戏给他看?”
“不是演。”老夫子纠正,“是我们本来就在工作。只不过展示的内容,和他以为的不一样。”
第二天上午十点,赵总带着两名技术人员抵达公司。
接待流程一切如常。他们被带到开放办公区,看到墙上挂着的倒计时牌写着“距离V2.0上线还有6天”,几位工程师正围在白板前讨论参数配置,键盘敲得噼啪响。
“你们最近这么忙?”赵总看着忙碌的场面,语气缓了不少。
“常规迭代。”老夫子陪同参观,“刚好赶在你们接入期间,所以节奏紧了些。”
对方技术员随意问了几个问题,都被现场人员流畅回答。虽然说的都不是本次合作的核心内容,但看起来专业又投入。
考察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临走前,赵总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你们那个系统……真的能优化到可用水平?”
老夫子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从助理手里接过一份打印好的文件。
“这是我们昨晚做的验证结果。”他说,“发现原始设计有个潜在优化点,如果调整内存回收机制,效率可能提升百分之十五以上。目前还在跑仿真,等数据稳定了,第一时间共享给你们。”
赵总接过文件,眼神变了。
不再是怀疑,而是期待。
回去的路上,他的手机收到一条内部消息:技术组根据建议书修改后的版本,首次实现了连续十分钟稳定运行。
虽然输出结果仍然不稳定,但他们认为找到了突破口。
当晚八点,监控数据显示,对方服务器调用频率上升三百个百分点,并启动了一个新的计算集群,专门用于逆向分析假技术包的核心模块。
老夫子坐在指挥室里,手中拿着刚打印出来的《优化建议书》副本,指尖轻轻划过其中一段话。
屏幕右下角跳出一条通知:追踪模块检测到首次跨节点数据迁移,目标路径为老赵关联企业的云端存储。
他知道,鱼已经咬钩。
只是还不知道,这张网是谁布的。
他放下纸张,重新看向主屏。
数据流仍在跳动,一条新的连接请求刚刚建立。
来源Ip属于老赵名下另一家离岸公司。
老夫子按下确认键。
连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