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扫过地面,老夫子把车停在大厦后方的专用通道口。他下车时顺手摸了下口袋里的U盘,确认还在。
三楼多功能厅已经亮着灯,门口有工作人员在核对名单。他走过去,对方低头看了眼平板,抬头说:“请出示邀请函。”
“我是主讲嘉宾,姓李。”他说。
那人翻了几秒,找到名字,点头放行。老夫子接过胸牌别在衣领上,抬头看了看大厅内部。
人不少。
前排几个穿着讲究的男人正坐在一起说话,声音不大,但周围的人都有意无意往那边看。其中一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头抬了下手,旁边立刻有人递上茶杯。另一侧穿深灰西装的中年人笑了一声,说了句什么,旁边几个人跟着点头。
老夫子站在入口处没动。
他记得这几位——报告里常提他们的公司名字,数据模型也引用过他们发布的行业白皮书。以前看视频录像觉得这些人说话慢条斯理,现在真人坐在眼前,反倒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他吸了口气,慢慢呼出来。
心跳还是快。
脑子里自动跳出金手指整理过的讲稿结构:开场、案例引入、数据支撑、机制分析、未来展望。他从头到尾默念了一遍,节奏对得上,逻辑也通。
心稍微稳了一点。
他往前走了几步,在靠边的位置坐下。手里那份打印稿捏得有点发皱,他松了松手指,又紧了紧。
不远处一群年轻人围成一圈聊天,声音比刚才大了些。
“听说今天有个新公司代表要讲‘基层联动’?”一人笑着说,“就是那个靠一张表格翻身的?”
旁边那人接话:“不是表格,是运气好碰上技术组缺人帮忙。”
第三个人瞥见老夫子走近,语气带点玩味:“哎,这位是不是就是本人?”
老夫子停下脚步,看着说话那人。
对方年纪不大,穿件挺括的衬衫,袖口扣子系得一丝不苟。
“你是说我们那张对照表?”老夫子笑了笑,“不是运气,是我们大番薯熬夜改了十七版才定下来的。”
几人愣了一下。
“大番薯?”有人问。
“我们部门的小王,外号。”老夫子从包里拿出名片递过去,“你们要是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们上次项目的数据流转图,就在公众号第二篇推文里。”
那人接过名片,低头看了一眼。
另一个原本抱着手臂的人开口:“你们那个流程改造,真能复制?很多公司试过类似做法,三个月就退回去了。”
老夫子点头:“我们也退回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没人转发,一次是因为权限设置错了。后来我们干脆让每个环节的人都签确认单,像小学生交作业一样。”
这话一出,几个人都笑了。
其中一人摆手:“你还真敢说。”
“事实就是这样。”老夫子也笑,“谁一开始都不当回事,包括我自己。直到有天发现,连保洁阿姨都在用我们的共享文档报修水管。”
气氛一下子松了下来。
刚才提问最凶的那个年轻人主动伸出手:“我是星辰科技的张磊,做运营的。待会儿能不能加个微信,我想了解下你们是怎么推动执行落地的?”
“当然可以。”老夫子掏出手机扫码,“不过提醒一句,我们没有专门的培训团队,所有经验都是摔出来的。”
两人聊了几句,其他人也凑上来问问题。老夫子一边回答一边留意舞台方向。
那边的技术人员还在忙。
控制台前围着三四个人,其中一个蹲在地上插线,动作看起来不太熟练。主屏幕忽然闪了一下,画面卡住半秒,随即恢复正常。
老夫子皱了下眉。
他不动声色地打开手机,点进金手指后台。
【文件验证启动】
【当前ppt哈希值比对中……】
【结果:一致】
没问题。
但他还是起身走向舞台。
“我是接下来演讲的。”他对最近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能试个音吗?放三十秒背景音乐就行。”
对方点头,带他上台。
老夫子接过麦克风,轻轻敲了两下。
“测试,一二三。”
音响传出清晰回声。
工作人员开始播放预设音频。大屏幕上同步出现动态图表,音画基本同步,但在第三秒处有轻微延迟。
他记下了这个时间点。
“你们有没有准备备用线路?”他问。
“有的,主线路万一出问题会自动切换。”
“建议手动双轨运行。”老夫子指着控制台,“特别是网络链接部分,最好全程离线。”
工作人员犹豫了一下:“可原计划是要接入直播平台的。”
“直播可以用副信号输出。”老夫子说,“我这边的内容必须百分百本地运行,不能有任何加载等待。”
那人想了想,叫来另一位负责人商量几句,最后点头答应:“我们会安排专人值守主控区,确保不出问题。”
老夫子道谢后走下台。
刚回到座位,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金手指的新提示:
【检测到非授权设备曾连接主播放终端】
【连接时间:今日七点零三分】
【设备型号:未识别】
他盯着这条信息看了两秒,然后删掉记录。
抬头时,发现那位戴金丝眼镜的老者正朝这边望过来。
目光对上的瞬间,对方微微颔首。
老夫子也点头回应。
没说话,但心里明白——这一场,不只是讲清楚故事就行。
他重新翻开打印稿,低声默念开场词。
“去年我们连共享表格都不敢发……”
念到一半,抬头看了眼舞台。
技术人员正在更换音频接口的线缆,新换上的是一条黑色加固款,和昨天用的不同。
他合上文件,放在腿上。
这时主持人走上台,拿着一份流程表核对时间。
“各位嘉宾,请注意,十分钟后正式开始。”她提高声音,“请尽快入座,手机调至静音。”
大厅里的交谈声渐渐低下去。
前排那几位大佬陆续落座,有人喝了口茶,有人整理西装袖口。穿深灰西装的那位看了眼手表,抬手做了个手势,身旁助理立刻递上文件夹。
老夫子坐着没动。
他感觉手心有点出汗。
又深呼吸一次。
脑海里再次过了一遍讲稿的关键节点:大番薯举着文件傻笑的画面、林姐转发时写的备注、技术组第一次主动提需求的邮件内容……
这些都不是设计好的桥段,是真实发生的事。
他相信这些东西不会骗人。
主持人开始介绍第一位演讲嘉宾。
掌声响起。
老夫子抬起手腕看表。
还有八分钟。
他把打印稿翻到最后一页,确认签名位置空着——等讲完再签。
这时,一个工作人员快步走过来。
“李先生,您需要提前到侧台准备吗?”
“我现在过去。”他说。
站起来的时候,他顺手把文件夹夹在腋下,另一只手扶了下眼镜。
走到舞台侧面,灯光比观众席暗一些。
他站在幕布边缘,能看到全场轮廓。
前排中间那个位置还空着。
据说那是留给特邀评审的。
他没多想,低头看了眼手中的稿子。
纸页边缘有一道折痕,是从昨天湿透的讲稿上抢救下来的原件之一。
他用手指摩挲了一下那道痕迹。
主持人宣布:“接下来有请李老师,分享《从无人响应到全员联动》的主题演讲。”
掌声响起。
老夫子迈出一步。
脚尖刚触到舞台地板,眼角余光扫见控制台方向。
刚才那个蹲着接线的技术员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灰色工装的女人,正低头操作笔记本电脑。
她的鼠标移动轨迹很奇怪——不是顺着页面滑动,而是频繁跳转到系统后台。
老夫子停住脚步。
他缓缓把手伸进口袋。
U盘还在。
但他没有立刻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