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刊论文的余波,在学术圈内持续荡漾,但落在乔琳日常生活中的,已渐渐沉淀为一种更加稳固的认可与更加审慎的机遇。她婉拒了那些急于将她推上“神坛”的过度曝光,也暂缓了独立领导课题组的诱惑,选择继续在吴院士的团队中深耕。这份远超年龄的沉静与定力,反而为她赢得了更多圈内真正的尊重。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步入更加有序、高速发展的轨道时,一丝极细微的、源于身体最深处的变化,如同深潭最底层悄然泛起的一个气泡,无声无息,却预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演变正在发生。
这变化,并非源于外界的压力或学术的挑战,而是来自那株与她性命相交、沉寂于本源空间的三品青莲。
依旧是每日雷打不动的《青木养身功》修炼,依旧是摄入远超常人的食物以维持那庞大而精细的能量消耗。青莲本源依旧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职责,将食物精华高效转化,持续不断地优化着她的生命形态——肌肤莹润无瑕,五官在原有的清丽基础上,愈发趋向一种毫无斧凿痕迹、近乎自然的完美比例,眼神清澈深邃,仿佛能倒映出星辰运转的轨迹。
但乔琳能清晰地“内视”到,在本源空间那一片混沌的中央,那株一直静静悬浮、仅靠她自身能量反哺而维持生机的青莲虚影,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以往的“活性”。
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能量、释放滋养。在某个瞬间,尤其是在她修炼《青木养身功》、心神与体内气息高度契合的入定状态下,她仿佛能捕捉到那青莲极其轻微的一次“呼吸”,与其说是呼吸,不如说是一种与她的生命节奏更为深层次的共鸣与律动。伴随着这微不可查的律动,反馈回她身体的滋养之力,似乎也带上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生机”,这生机并非治疗或修复,更像是在她已有的、被优化到极致的生命基底上,注入了一丝更加灵动、更加本源的气息。
这种变化带来的外在表现极其隐晦。她的精力似乎更加绵长,连续高强度工作后的恢复速度更快,甚至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似乎敏锐了那么一丝。并非听觉或视力的提升,而是一种对气流、温度、乃至他人情绪细微波动的直觉性感知,变得更加清晰。
这变化让她欣喜,也让她更加警惕。欣喜于青莲本源似乎并非一成不变,或许伴随着她自身生命层次的提升(无论是学术上的突破还是心境的圆满),它也能产生某种良性的互动与进化?警惕则源于那份与系统签订的、铁一般的合约——绝不能在普通世界使用超出限制的法力或超能力。目前这丝变化尚在自身滋养、优化的范畴内,但未来的边界在哪里?
她不敢有丝毫试探,只能更加谨守心神,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修炼与学术研究上,引导着这丝新生的、微弱的“活性”完全融入对自身的滋养与优化中,不敢让其有半分外泄。
这天,她正在办公室分析一组新的数据,吴院士难得地亲自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表情。
“乔琳,准备一下,”他将一份精致的邀请函放在她桌上,“下个月,瑞典,诺贝尔奖颁奖周的相关学术论坛。”
乔琳的心跳漏了一拍,抬起头,看向吴院士。
“不是领奖,”吴院士似乎看穿了她的想法,难得地幽默了一下,嘴角扯出一个微小的弧度,“是受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邀请,作为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学者,参加专门为获奖者及提名人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后续的交流活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也是对你这篇《科学》工作的顶级认可。”
诺贝尔奖颁奖周!即便只是作为受邀学者参与周边学术活动,这也意味着她真正进入了全球物理学界最核心、最顶尖的视野范围。
“这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吴院士看着她,目光深邃,“那里汇聚的,是这个世界最顶尖的智慧。做好准备,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心态上的。”
“是,吴老师。”乔琳压下心中的波澜,郑重应下。
体内,那株青莲似乎也感应到了宿主即将踏上更高舞台的契机,那微弱的律动似乎清晰了一分,反馈回的滋养之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澄澈与安宁,帮助她迅速稳住了心神。
她知道,这又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与考验。外界的荣耀与内部的微妙变化,如同交织的经纬,推动着她向着未知的领域不断前行。
她拿起那份沉甸甸的邀请函,指尖触及光洁的纸面。窗外,阳光正好。
深潭之下,微澜已起。前方的道路,通往斯德哥尔摩,通往那片汇聚了人类智慧巅峰的星空。而她,这株悄然生长、根系深植于自身沃土的青莲,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沐浴在那片星空之下。
她回到座位,没有立刻开始准备行程,而是先闭上眼睛,缓缓运转了一遍《青木养身功》。气息流转间,她能更加清晰地捕捉到本源深处那株青莲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共鸣。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她能感觉到,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她所依仗的根基,似乎也在孕育着新的可能。
这或许,又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