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日子像绷紧的弓弦,在看似平稳的表象下,积蓄着令人心悸的力量。乔琳的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五十,成了老师口中“进步显着”的典型,也引来了更多关注。但这关注,并不总是善意的。
1. 流言与“捷径”
“她寒假是不是找了什么名师一对一啊?这进步也太吓人了。”
“我看不像,她家那条件……听说她爸整天喝酒,哪来的钱?”
“那怎么解释?总不能是突然开窍了吧?”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用了什么‘特别’的方法呢……”
课间,乔琳从洗手间回来,刚走到教室后门,便听到了里面隐约的议论。声音不大,却像冰冷的针,刺破空气。她没有立刻进去,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阴影里,脸上没什么表情。
记忆里,这种带着嫉妒和揣测的流言并不陌生,只是前世彼时,她成绩平庸,流言更多是同情或轻视。如今,她冒了头,便成了靶子。
所谓“特别的方法”,无非是暗示作弊罢了。她心中冷笑,却并不意外。青莲本源带来的精气神变化,科学方法带来的效率提升,在旁人看来,确实有些“不寻常”。她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那缕温润的暖流,将心头泛起的一丝涟漪抚平。推开教室门,议论声戛然而止,几道目光闪烁地落在她身上。乔琳目不斜视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拿起下一节课的课本,神情专注,仿佛刚才听到的不过是窗外风过树梢的杂音。
实力,是打破流言最好的武器。下一次模考,她会考得更好,好到让这些窃窃私语显得无比可笑。
2. 家庭的“投资”与期望的重压
家里的“静音模式”依旧,但潜藏的紧张感却在升级。
乔建斌似乎真的减少了喝酒的次数,但眼神里的焦灼却与日俱增。他偶尔会状似无意地问起乔琳的学习情况,语气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琳琳,这次模考……有把握吗?听说隔壁老张家孩子,请了个家教,一小时好几百呢……”王亚珍一边给她夹菜,一边念叨,眼神里混合着期望与对投入(主要是食物)的心疼。
乔琳能感觉到,父母将她视作了一场孤注一掷的“投资”。他们压抑着自身的情绪,克制着家庭的纷争,将所有残存的希望都押注在她的高考成绩上。这种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比明面上的争吵更让人窒息。
她知道,一旦她的成绩有任何闪失,这勉强维持的平衡会瞬间崩塌,积压的失望和怨气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她就像走在一条纤细的钢丝上,下方是家庭矛盾的深渊。
她只能更紧地握住手中的“刃”——不断巩固的知识,日益强健的体魄,以及愈发坚韧的心志。
3. 妹妹的依赖与无声的守护
许妍成了这个家里,唯一能让乔琳感到一丝暖意的存在。小姑娘似乎把她当成了救命稻草,学习上越发依赖她。乔琳也乐得引导,将一些简化版的记忆编码技巧教给她,看着妹妹的成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这天晚上,父母又因为一笔意料之外的开销(许妍的补习资料费)发生了低沉的争吵。许妍吓得脸色发白,抱着作业本缩在乔琳房间里不敢出去。
乔琳停下笔,听着门外压抑的争执声,看着妹妹惊恐的样子,记忆深处那个跳河前绝望的自己仿佛与眼前的妹妹重叠了一瞬。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神一片清明。
“别怕。”她轻声对许妍说,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做你的题,有我在。”
她继续运转青木养身功,那温润的气息不仅滋养自身,似乎也驱散了房间里些许的寒意。她没有出去劝阻父母,那不是她现在的身份和力量能做到的。但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妹妹撑开一小片相对安宁的空间。
4. 刃已出鞘,静待风雷
第二次全市模考来临。
考场上,乔琳心无旁骛。笔尖划过试卷,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利刃割开迷雾。那些流言,那些家庭的期望与压力,都被她暂时摒除在脑海之外。此刻,她的世界里只有题目,只有逻辑,只有被科学方法烙印在脑海中的知识体系。
成绩公布那天,乔琳的名字,赫然列在年级第二十八位。
教室里一片哗然。
先前那些揣测的目光,变成了惊愕、难以置信,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实力,是最好的辩白。老师在全班表扬了她,语气中带着欣慰和更高的期待。
乔琳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没有骄傲,也没有谦卑。她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她的目标,是顶尖的学府,是彻底跳出这个泥潭所需要的高度。
然而,她也清楚,家庭的暗流不会因为她的成绩而平息,反而可能因为期望值的再次拔高而更加汹涌。父亲乔建斌看着成绩单时,眼中一闪而过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有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亮光,让她心头微沉。
高考的终局尚未到来,但人生的考场无处不在。
她的刃已初试锋芒,斩开了学习的迷障,暂时压下了外界的质疑。
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更复杂、更残酷的家庭人性和宿命的对决。
风雷,正在积聚。而她,已做好准备,迎向那必然到来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