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像一锅骤然被加大火力的滚水,瞬间沸腾。
开学第一天,教室后墙那块崭新的、红得刺目的倒计时牌——“距高考98天”——就像一道无声的军令,将寒假的最后一丝松懈彻底驱逐。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油墨试卷和某种无形的焦灼混合的气味。
1. 被加速的节奏与“异类”的从容
下课铃响,以往会涌向走廊的人群消失了。大部分同学像被抽干了力气,直接瘫在桌子上补眠。少数还在坚持的,眼里也布满了血丝,走路都带着小跑。
乔琳却感到了某种奇异的“从容”。
这并非她不紧张,而是《青木养身功》带来的充沛精力和清明神智,让她能更高效地应对这被加速的一切。当别人因熬夜而头脑昏沉时,她依靠着功法修炼和深度睡眠,总能在一晚休整后恢复最佳状态。她去食堂不再奔跑,但步伐稳健快速;她做的试卷不比任何人少,但专注力让她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极高。
她成了这股洪流中,一个看似随波逐流,实则内核异常稳固的“异类”。
2. 试卷的厚度与方法的利刃
“来,这两套理综卷,下午自习课测一下。”物理老师抱着一大摞雪白的试卷走进教室,底下顿时一片低低的哀嚎。
乔琳平静地接过传下来的试卷。看着周围同学面对“题海”的绝望眼神,她心中却异常冷静。寒假里,她已用“三遍记忆法”和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织成了一张大网。现在做题,不再是盲目地撞,而是有目的地“捕鱼”。
遇到一道复杂的电磁感应综合题,她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快速画出物理情景,用费曼法在心里给自己讲一遍过程,明确已知和所求,再调用定桩法记忆的公式链条。思路清晰,下笔如神。她依然会遇到难题,但那种无从下手的茫然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答案的笃定。
那垒起的“习题墙”在她眼中,不再是负担,而是磨砺利刃的磨刀石。
3. 家庭的“真空”与无声的博弈
家里的电视果然再也没有响起过。
父母说话的声音自动调低了分贝,连走路都垫着脚。餐桌上,偶尔会多出一个煎蛋,或是一碗明显是单独为她炖的汤。
但这种小心翼翼的“关爱”,像一层薄冰,下面涌动着更复杂的暗流。
王亚珍看着她依旧远超从前的食量,嘴唇动了动,最终却化作一句:“多吃点,学习累。”只是那眼神里的忧虑和计算,乔琳看得分明。
乔建斌醉酒的次数似乎少了些,但身上的郁气并未消散,常常只是沉默地坐在角落抽烟,目光偶尔扫过她和许妍,带着一种让人心头发沉的压力。乔琳知道,那压力来自于对“投资回报”的急切期盼。
她不动声色。依旧认真地吃光属于自己的食物,感受着能量被青莲本源转化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她会在饭后主动收拾碗筷,在许妍遇到难题时给予辅导,用这种沉默的、尽责的姿态,维持着家庭表面脆弱的平衡,也为自己争取着至关重要的“后勤补给”。
4. 内心的风暴与青莲的锚定
第一次全市模考,乔琳的成绩如同坐火箭般蹿升,从年级中游直接闯入了前五十。成绩单贴在墙上时,引来了无数惊诧和探究的目光。
有同学真心祝贺,也有无声的竞争压力随之而来。下一次模考,她因一道大题审题失误,排名略有下滑。班主任找她谈话,语气温和却带着担忧。
若是从前,这种波动足以让她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但现在,当她深夜独自在台灯下,感受着体内那缕温润却坚韧的青莲本源缓缓流淌,如同定海神针般安抚着她激荡的心绪。她知道,一次的起伏不代表什么,知识的掌握程度她自己最清楚。她冷静地分析错题,将其纳入“三遍记忆”的复习体系,心态平稳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
那种极致的专注与纯粹的孤独,她正在经历。但当沉浸于解题时,她感受到的不再是孤立无援,而是一种与知识、与自身潜力对话的奇妙宁静。
5. “末日狂欢”下的清醒
班里开始悄悄流传起同学录。有人开始在晚自习后,相约去操场跑圈,喊着“考完我要……”的口号释放压力。
乔琳也收到了几本同学录。她认真地写下祝福,却并未沉浸在这种即将结束的氛围里。她对“考完以后”的畅想,比所有人都要具体和沉重——那不仅仅是睡觉和旅行,那是挣脱宿命,抚养侄女,开启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战斗。
眼前的氛围,于她而言,更像是一场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分神的战役。她的“狂欢”,藏在解开一道压轴题的瞬间豁然开朗里,藏在体内力量一丝丝增长的微妙感知里,藏在每一次成功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学习、并取得实效的成就感里。
高三下学期的氛围,这杯被高度浓缩的、苦辣酸甜交织的烈酒,乔琳正清醒地、一口一口地品尝着。她置身其中,感受着它的每一分压迫与温暖,同时,她也超然其外,因为她的目光,早已穿越了这短短的百日,投向了更遥远的、必须由她亲手开创的未来。
倒计时的数字在一天天变小,而她手中的刃,已磨得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