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一股子烟味,林志华盯着bitcoin talk论坛的页面。
他刚以“旅行者”的Id回复了一个技术讨论帖:
《比特币脚本语言的局限性》。
“可以考虑引入简单的条件判断,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灵活性……”
他谨慎地输入,小心避免提及未来才出现的Segwit或taproot升级。
这种讨论有一定的缺陷。
既要展现足够的技术见解以获得尊重,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而引人怀疑。
发送回复后,林志华伸了个懒腰,捶了捶酸痛的颈椎。
凌晨三点的网吧只剩下几个熬夜打游戏的少年。
而他则沉浸在早期的比特币社区中,寻找更多交易渠道和有用信息。
私信图标突然闪烁,是一个叫“bitmax”的用户:
“看了你的回复,很有见地。我们有个技术讨论群,有兴趣加入吗?”
林志华挑了挑眉。
这个bitmax是论坛的活跃分子,经常发表关于密码学的深度分析。
能被邀请进入小圈子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多暴露风险。
“荣幸之至。”
他简短回复,随后收到一个加密聊天室的链接和访问密钥。
登录需要特殊的toR浏览器配置,林志华花了半小时才成功进入。
聊天室里已经有十几人在线,讨论正热火朝天:
林志华心中暗喜。
这个群体的入门考验对他来说太简单了。
前世作为金融从业者,他专门研究过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原理。
接下来的讨论转向比特币的经济模型。
当有人质疑2100万枚的总量限制是否合理时。
林志华忍不住输入:
“总量恒定是比特币价值存储属性的核心。就像黄金,稀缺性创造价值。”
林志华突然停住,意识到自己差点暴露太多未来视角。
2008年危机的影响在2010年仍然深刻。
但将比特币与之直接关联需要更多历史验证。
这个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被接受了。
讨论继续到凌晨五点!
林志华学到了不少早期比特币生态的细节,也谨慎地分享了一些见解。
离开网吧时,天空已经微微发亮,但他的精神异常亢奋!
终于找到了理解比特币价值的同路人。
三天后,林志华收到bitmax的线下聚会邀请:
“周六晚7点,科技园b座706,密码Satoshi。带上你的加密钱包。”
科技园b座是一栋老旧的办公楼,706室门口没有任何标识。
林志华按约定时间到达,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
他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书包里装着加密U盘和少量现金,手机电池已取出。
这是他从未来学到的安全措施。
敲门三下,停顿,再两下。
门开了一条缝,一只眼睛打量着他。
“密码?”
林志华轻声回答:
“Satoshi。”
门完全打开,露出一个约三十平米的会议室。
十几个人围坐在长桌旁,年龄从二十出头到四十不等。
有典型的技术极客,也有几个看起来像金融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