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们的“钱袋子”困惑
晚会结束后,嫂子学院的名气大了不少。嫂子们心气上来了,开始琢磨新的问题。
“玉华主任,我有个事想问问……”
一个嫂子小声说:“我男人每月津贴都交给我,可是我不会算账,老觉得钱没花到点子上。”
另一个嫂子立刻附和:“是啊,我娘家老说我花钱大手大脚,可我真不知道钱怎么规划。”
“我也是,攒钱想着买点布票粮票,可一到手就被日常开销用光了。”
玉华一听,立刻意识到:嫂子们不仅要学识字,还得学会理财。因为会不会管钱,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生活质量。
二、新课程上线
于是乎,嫂子学院重磅推出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理财与家业》。这门课程可谓是干货满满,涵盖了众多实用的理财知识和家业规划技巧。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首先是基本算账部分,嫂子们需要学会如何使用算盘和笔算来记录收支情况。这不仅考验着她们的计算能力,更要求她们具备细心和耐心。
接着是家庭账本的重要性,嫂子们要学会每月清晰地记录收入和支出,避免出现糊涂账。这样一来,家庭的财务状况就能一目了然,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家庭开支。
储蓄观念也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嫂子们要明白在收入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应急钱”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应对突发情况,保障家庭的经济稳定。
最后,家业规划环节鼓励嫂子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识别各种机会,并敢于尝试副业。比如养鸡养鸭、织毛衣、打零工等等,这些副业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能丰富生活。
嫂子们对这门新课程充满了期待,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第一次上“理财课”时,却发生了不少趣事。有的嫂子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拨动着珠子,结果却越拨越糊涂,不禁感叹道:“哎呀,这玩意儿比锅盖还难懂啊!”还有的嫂子在记账本上写着写着,一页账本上竟然全是“今日支出:油盐酱醋,若干”,完全没有具体的数字。玉华看到这一幕,真是哭笑不得,连忙提醒道:“咱们这是记账呢,可不是写散文啊!”
不过很快,嫂子们就进入状态。有的嫂子学会了算账,突然发现自己上个月买布花了三成收入,当场惊得目瞪口呆;有的嫂子开始学会攒钱,心里有了底气。
四、男人们的反应
嫂子们一学会理财,立刻在家里显威风。
“以后每月津贴交齐,咱要分三份:生活费、储蓄、家业投资。”
兵哥哥们傻眼:“家业投资?咱们家还成公司了?”
嫂子们拍桌子:“当然!咱们得学会过日子,不然光靠津贴,日子永远紧巴巴。”
结果没过几天,就有嫂子开始养鸡,有的开始织毛衣卖给供销社,还有的琢磨着学做豆腐。嫂子学院,一下子从“读书班”变成了“经济学堂”。
五、玉华的深意
玉华在日记里写下:
军嫂不是只能在家等男人,她们也能撑起一个家。
识字,是让嫂子们有文化;
理财,是让嫂子们有主心骨;
未来,她们还要学会用双手创造财富,让军人的家真正稳固。
六、埋下的伏笔
就在嫂子学院热火朝天研究“理财与家业”时,镇上供销社的人注意到了。
“咦,这群嫂子,手工做得不错啊,要不要合作点项目?”
新的机会,正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