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的任务
嫂子学院办得热火朝天,军区领导也早有耳闻。
一天,政治处的干事笑眯眯地找到玉华:
“嫂子学院不是都学得挺好吗?这周日,军区大礼堂有个文艺晚会,你们能不能出个节目?算是展示嫂子们的成果。”
玉华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文艺晚会?嫂子们大多是农村出来的,平日唱唱小调、扭扭秧歌还行,真上台表演,那得吓趴一半人。
可干事话说到这份上,拒绝是不可能的。
玉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行,我们嫂子学院,一定拿出点样来!”
二、嫂子们的紧张
消息一传开,嫂子们吓坏了。
“我我我……我可不行啊,上台腿抖!”
“唱歌?我就会唱小曲,还跑调呢。”
“跳舞?我家男人都没看我扭过腰!”
一时间,嫂子学院从热闹变成了“愁云惨淡”。
玉华拍板:“怕啥?这就是我们展示的机会。节目不求多花哨,咱就从嫂子们最拿手的开始。识字、读报、秧歌、唱民歌,咱一样也不缺!”
三、排练的热闹
排练一开始,可谓笑声不断。
有人读新闻稿时,一紧张把“祖国繁荣昌盛”念成“祖国繁荣长生”,惹得底下一片大笑。
有人跳秧歌时,不小心一脚踩空,扭秧歌硬生生跳成了“擒敌拳”。
更有人唱歌跑调,最后干脆喊起来,硬把民歌唱成了“吼山歌”。
玉华却一点没气馁:“好!笑就笑,越是笑,越说明咱们真实、接地气!”
四、男人们的加入
排练时,男人们在旁边看热闹,起哄声不断。
“哎呀呀,你们这读字比我们夜校还糟!”
“扭秧歌?那是打拳吧!”
嫂子们气得脸红脖子粗:“你们行你们上啊!”
结果,有几个男人真的上了台,笨手笨脚地学嫂子们扭秧歌,扭得全场笑翻。
从此,男人们也被拉入排练,成了“临时演员”。
五、晚会的惊艳
终于到了周日。
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嫂子们上台时,个个心里“咚咚”直跳。
第一个节目是“嫂子们齐声读报”,她们一个个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观众席上顿时响起掌声——这是嫂子学院的“识字成果”!
接着,嫂子们表演秧歌,穿着自己缝的红绸带,动作虽不齐整,却格外喜庆热烈。
最后压轴的是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嫂子们唱得真诚质朴,嗓音虽不专业,却比任何舞台歌声都更震撼人心。
观众席上,许多兵哥哥眼圈都红了。
“这就是咱们的嫂子啊!”
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六、意想不到的结果
晚会结束,嫂子们一下台,个个腿都还发抖。
可没想到,政治处领导亲自过来表扬:“嫂子学院,不仅让嫂子们识字,还让大家看到了军人家庭的风采。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力量!”
嫂子们又惊又喜,脸上全是骄傲。
她们忽然发现,自己也能在舞台上发光,不再只是“后方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