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待的清晨
初春的清晨,嫂子学院的院子里安静得出奇。平日里总有孩子们吵闹、鸡鸭打闹的声音,此刻却只剩下几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嫂子们没心思干活,坐在院子里,一遍遍擦拭手里的工具,眼神时不时望向大门。
“玉华,你说……咱们能不能保下来?”有人终于忍不住低声问。
赵玉华握着毛线针,针尖停在半空,沉声回道:“这不是咱们能定的。但不管结果怎样,咱们都不能散!名字能换,心不能散!”
嫂子们一阵沉默,却纷纷点头。
二、关键的会议
团机关那边,会议室里聚满了干部,气氛凝重。桌上摊开厚厚一摞材料,正是嫂子学院的全部账簿、信件和汇报。
政委率先发言:“同志们,嫂子学院的问题必须尽快定下来。继续维持原样,风险大;直接解散,损失也大。”
一位副参谋长皱眉道:“嫂子们的积极性是好事,可‘学院’这名字,听上去像是另搞体系,容易给外界误解。”
另一位军需部门的干部却拍着桌子:“我不同意一刀切!你们看看这账本,她们做的布鞋卖到地方去,连部战士穿得都舒服。还有缝补衣服、照顾孩子的统计,这些要是没了,谁来管?咱们能天天抽调人去帮家属?不现实!”
一时间,争论再起。
三、出人意料的声音
沉默许久的女干部缓缓开口:“我看,这事儿不能光盯着‘名字’两个字。嫂子们的干劲和贡献,是真真切切的。咱们不如换个思路——改名,纳入正规,既肯定成绩,又堵上漏洞。”
她提出方案:“嫂子学院,改名为‘军嫂互助小组’,归团政治处备案管理。活动内容:生产自救、家属互帮、文化学习。账目统一上交,接受监督。这样,上面就挑不出毛病。”
这话一出,会场一片安静,随后有人低声说道:“这个办法……可行!”
政委重重点头:“好,就按这个方案上报!”
四、消息传来
几天后,赵玉华正带着嫂子们修补被子,忽然见通讯员气喘吁吁跑进院子,笑着喊:“嫂子们,有好消息!团里批了,嫂子学院可以保留——不过要改名,叫‘军嫂互助小组’!”
院子瞬间炸开了锅。
“改名就改名!咱不怕!”
“哈哈,保住了!保住了!”
有嫂子喜极而泣,紧紧抱住身边的姐妹。
赵玉华红着眼眶,却笑得坚定:“大家听好了!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军嫂互助小组’!名字变了,可咱们的心没变。干劲不能掉,团结不能散!”
嫂子们齐声喊:“不散!不散!”
五、象征性的仪式
几天后,团里派人来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军嫂互助小组”。
赵玉华带头,把旧的“嫂子学院”牌子取下来,小心地收进一个布袋,放进柜子。
她说:“这是咱的根,留着作个纪念。新的牌子挂上去,咱从头再来!”
当木牌挂上院门的那一刻,嫂子们自发鼓起掌来,掌声久久回荡。
六、士气重燃
接下来的日子,嫂子们干劲比以前更大。
有人说:“这次是咱们赢回来的,得对得起自己。”
有人说:“以后账本得记得更清楚,免得人家说咱违规。”
赵玉华则亲自带头,把“互助小组”的制度写进本子里:
——每月账目公开;
——每周一次学习会;
——遇到困难,先找小组,不给部队添麻烦。
七、深夜的心声
夜里,赵玉华独自站在院子里,看着新挂上的木牌,心里百感交集。
“嫂子学院没了,可咱们有了新的身份。只要姐妹们在,咱们就能闯出一条路。改名,不是结束,而是新开始……”
风吹动木牌,发出轻轻的咯吱声,像是在回应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