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的等待
干部们走后,嫂子学院的院子里气氛凝固。嫂子们坐不住,三三两两议论:
“要是真被砍了,那咱们咋整啊?”
“砍了就砍了呗,总比被说成是违规强……”
“那咋能一样?咱们这几年好不容易有点盼头!”
大家越说越急,眼泪和叹气此起彼伏。
赵玉华却硬是稳住了,她拍拍手:“行了!哭有啥用?等消息。要真不行,咱们换个名字,换个形式,继续干!只要咱们团结,没人能轻易拆散咱!”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嫂子们心里有了点底。
二、干部的汇报
那两位干部回到团部,立刻汇总材料。
材料厚厚一叠,从账本到嫂子们的自述,甚至还有连长、指导员、战士们的意见。
其中一位干部对团政委说:“政委,我看嫂子学院不是坏事,关键是名称和形式得规范。要不然,真容易给人抓把柄。”
政委沉吟着,眉头紧锁:“这事得慎重。嫂子学院这几年的成绩,咱也都看见了。可要上正册,得往上报团党委甚至更高一级。”
三、团党委会议
很快,团里召开了一次党委扩大会议。
会上意见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嫂子学院实质上就是家属互助,应该肯定和扶持;另一派则担心名义和制度不规范,容易被上级挑刺。
争执了一个多小时,政委拍板:“行了!不争了。咱们写两套意见,一是嫂子学院的实际成绩,二是目前存在的风险,全部如实上报。最后的定夺,让更高一级来拍。”
四、嫂子们的主动出击
消息传回嫂子学院,大家心里又悬起来。
“要是再拖几个月,咱们这不就成了被动等死?”
“咱能不能主动点?”
赵玉华思来想去,当夜写了一封长信,署名“嫂子学院全体姐妹”,递交给连长,请他转交给上级。
信里没有抱怨,没有哭诉,只有一句句实在的话:
——我们想劳动养家,不想依赖国家。
——我们愿意接受监督,账目公开。
——我们要用双手证明,军嫂不是拖累,而是后盾。
五、关键人物的出场
几天后,团里来了个意想不到的人物——一位年过五旬的女干部,身着朴素军装,胸前挂着三等功奖章。
她一见嫂子们,就笑着说:“我年轻时,也是家属队里出来的。你们这股劲儿,好!只是形式上要改一改。”
嫂子们心头一热,立刻把她当成主心骨。
六、建议与突破
这位女干部细细看了材料后,提出了关键建议:
“嫂子学院可以保留,但名字要换,比如‘家属互助小组’、‘军嫂生产队’。这样一来,既合法,又能保住成果。”
赵玉华心里一震,恍然大悟:“对啊!名字是形式,核心是咱们的团结和劳动!”
嫂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激动得直拍手:“好!换名字不换心!”
七、最终的定夺前夜
消息继续往上报,到了团以上的机关,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嫂子学院能否转正,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议题。有人期待,有人担忧,意见依旧分歧。
就在最终定夺的会议即将召开前,赵玉华带着嫂子们,把院子里的产品、账簿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整整齐齐摆在一张大桌子上,心里暗暗祈祷:
——“只要公平,只要有人肯看看我们干了啥,就不会让嫂子学院白白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