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布事件虽然被嫂子学院自己硬生生顶过去,但赵玉华心里很清楚——如果不反击,对方会觉得这招有效,下次还会变本加厉。
她把几个核心嫂子叫到小办公室,铺开一张纸,上面写了几个大字——
“曝光、舆论、信誉”
“这次,我们不去闹,但要让他们自己背不住。”
嫂子们听得心里发热,却又有些担心:“玉华姐,这事要是传出去,会不会被人说咱小题大做?”
赵玉华摇头:“有人故意断你粮,你忍了就是等死,反击才是活路。”
赵玉华悄悄联系了省城一家军区系统内部刊物的记者——老黄。
老黄早年跑新闻时就采访过军嫂群体,对嫂子学院的故事一直有兴趣。
“这事我接了。”老黄在电话那头语气很笃定,“不过要真干,就得有证据。”
“放心,我这里什么都有——供布厂的合同复印件、截单的电话录音、替代布料的采购凭证,还有赶工现场。”
老黄笑了:“好,那我带摄影师,顺便录点现场音。”
交货这天,嫂子学院的院门口异常热闹。
外贸公司的验收员一来,就被眼前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夹克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你们这是……提前两天交?”
“嗯,布料不够,我们就自己找补齐的。”赵玉华淡淡一笑,把“补齐”两个字咬得很重。
这时,老黄和摄影师也在人群中穿梭,拍摄嫂子们搬货、装车的画面。
装车完毕,赵玉华看着外贸公司的人:“麻烦您帮忙转一句话——嫂子学院的信誉,不是谁能用一通电话就抹掉的。”
老黄立刻让摄影师录下这段话,背景里是嫂子们汗湿的衣衫和满地的布料纸屑。
摄影师悄声说:“这种画面,发出去谁还敢说你们不行?”
一周后,《军嫂风采》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她们用双手缝出信誉——记嫂子学院的夹克突击战》的报道。
文章不仅详细还原了被截布的细节,还点出了“有不明势力试图干扰生产”。
照片中,嫂子们个个神情专注,旁边是一摞摞整齐的成品。
很快,这篇报道在军区系统和外贸圈里传开——大家都在讨论“嫂子学院这股劲儿”。
刘厂长手里拿着杂志,脸色铁青。
副厂长小声说:“厂里有人议论,说咱是不是做得太绝了……”
刘厂长没说话,只是狠狠将杂志摔到桌上。
他知道,这一仗不仅输了,还把名声也搭进去了。
外贸公司很快传来消息:嫂子学院的信誉等级直接被评为“优先合作单位”,未来的单子将优先安排。
嫂子们听到时,先是愣了几秒,随后爆发出一阵欢呼。
赵玉华只是笑着说:“咱们这叫——用一针一线,换来一纸通行证。”
这一次,嫂子学院不只是守住了订单,更守住了未来的主动权。
而在不远处的军区家属院,一群还在观望的嫂子们,悄悄决定——
她们要加入这个“能打硬仗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