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交流会一结束,赵玉华便接到了两拨“请吃饭”的电话。
一拨来自轻工业局的副处长,说是想了解嫂子学院的运作模式,顺便介绍一些“合适的合作伙伴”;
另一拨则是省城最大的军需用品厂,口气很直白:
“赵主任,咱都是自己人,合作起来就省事,咱厂也能帮嫂子学院解决大宗订单的生产问题。”
表面看,两方都是好意,但在赵玉华心里,警铃已经敲响。
——
晚饭被安排在了省城一家历史悠久的国营饭店,走进包间,只见一张洁白的桌布铺展在桌上,一尘不染。不一会儿,几道热气腾腾的硬菜被端上了桌,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红烧肉色泽红亮,油焖大虾外壳酥脆,清炖鸡汤清澈见底,让人食欲大增。
副处长率先开口寒暄道:“嫂子学院的模式确实不错,不过目前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只能说是‘好看’而已。如果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得与大厂合作才行啊。我们局里有意愿牵线搭桥,促成你们与几家军需厂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这番话听起来确实很顺耳,然而赵玉华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她知道这背后肯定是有条件的。于是,她面带微笑,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副处长的关心我们心领了。不过嫂子学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嫂子们能够掌握一门手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钱,而不是仅仅做一些大厂的代工工作。”
副处长的笑容并未有丝毫变化,他只是端起酒杯,轻抿一口后说道:“话虽如此,但你也应该清楚,单干的道路可不好走啊。”
——
另一边,大厂的代表也没闲着,直接把条件摊开:
“赵主任,你们的针线功夫一流,我们的机器产量大。如果你们愿意把设计图和样品交给我们生产,利润可以三七分,你们拿三成,不用担风险。”
赵玉华听得仔细,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已经把这话翻了几遍——三七分看似占便宜,可一旦样品和设计被掌握,嫂子学院就会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头”。
她礼貌地笑:“我们这点针线活,就是靠嫂子们的手艺才有灵魂。要是全交给机器,那嫂子学院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
回到旅馆,赵玉华把当天的两场饭局原原本本地说给几位骨干嫂子听。
有人急了:“主任,要不我们先答应大厂?反正能挣钱!”
也有人摇头:“可要是交出去,以后我们啥都没了。”
赵玉华沉着说:
“咱不急。合作是要的,但前提是——嫂子学院的命脉,必须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
夜深,赵玉华独自翻看那七封合作意向书。
有的真心,有的试探,有的明显是奔着“套技术”来的。
她知道,嫂子学院第一次走进省城,就已经被盯上了。
而她,也得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决定——
到底是稳扎稳打,还是借着这股东风,一举打开全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