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定制背包的大单刚刚交付完,嫂子们的热情还没散去,院里就传来了一个让人心头一颤的消息——
省城轻工业局寄来了一封盖着鲜红公章的邀请函。
信上写得很清楚:
“鉴于贵学院在军用及民用缝纫制品领域的优秀表现,特邀请参加省轻工业创新成果交流会,并在会上进行现场展示与经验交流。”
这句话的分量,赵玉华一看就明白——这不是随便一个展会,而是能直接让省里各厂、各商贸公司记住你名字的机会。
——
可消息传开,嫂子学院的院会现场却炸开了锅。
“主任,咱去了能行吗?那可是省城,厂子多得是,我们这点手艺……”
“人家都是机器化生产,咱还是人手一台脚踩机,拿不出手吧?”
“要是丢人了,可是整个军区嫂子的脸啊。”
赵玉华笑了笑,没有立刻拍板。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要不要去”的事,而是走出去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强的对手、更大的市场。
——
当晚,她去找许向东商量。
许向东听完,只说了一句:“媳妇,你敢走出去,我就帮你把后路守住。”
赵玉华心头一暖。
这不仅是男人的支持,更是一种“你去拼,我替你守家”的承诺。
——
第二天,赵玉华召开全员大会,她手里拿着一只军区定制的背包,又拿着嫂子们做的刺绣枕套,眼神坚定:
“你们怕丢人,是觉得咱不如别人机器快、产量大。可我告诉你们——咱的东西是有温度、有灵魂的!
省城那些厂子,能做一模一样的背包吗?能在枕套上绣一针不差的双喜图案吗?
咱去,不是去比谁产量高,而是让他们知道,军嫂的手艺,能顶半个兵工厂的质量!”
嫂子们愣了片刻,先是有人鼓掌,紧接着全场都热了起来。
“主任说得对!咱去!”
“走一趟,长长见识也好!”
“谁怕谁啊!咱是军嫂!”
——
几天后,嫂子学院的“省城战前动员”正式展开:
展品组:选出最能代表学院的十款作品,包括军用背包、军被、嫁衣、刺绣摆件
演示组:安排现场缝制和刺绣演示
资料组:做成照片和文字的展示板,让人一看就明白嫂子学院的故事
赵玉华甚至要求大家练习“台风”——
“去省城,不光是做给他们看,还得敢讲、敢推销,嘴巴不硬,东西再好也没人记住你。”
——
然而,就在出发前一周,一封来自省城一家大厂的“匿名信”送到了嫂子学院门口——
信里冷冰冰一句话:
“乡下来的手工坊,别去省城丢人现眼了。”
嫂子们的情绪再次被击中,有人气得要当场回信骂人。
赵玉华却只是笑:“很好,他们怕了。”
她转身吩咐:“准备好,咱不仅要去,还要让省城记住——嫂子学院来了!”
清晨,嫂子学院的大巴车缓缓驶出军区驻地,满车的作品被仔细包裹在军绿色帆布袋里,嫂子们一个个背着针线包,仿佛要去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仗。
车一进省城,立刻能感受到那股不同的气息——宽阔的马路、林立的厂牌广告、仓库里一排排轰鸣的缝纫机声。
“哎呀,看看那厂子门口堆的布卷,比咱仓库都大!”
“机器这么快,咱这脚踩机咋比啊……”
嫂子们又忍不住嘀咕,赵玉华只是笑着说:
“你们别低头,到了会场,你们就知道咱有多特别。”
——
会场设在省轻工业展览中心。
一走进去,就看到各大厂的展台:
有的摆着整齐划一的学生书包
有的展示最新款的军训服
还有几家厂子直接安排了电动机演示,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而嫂子学院的展位,却安静得有点“出格”——
铺着整洁的白布,正中摆着一只做工精致的军区背包,旁边是红底金线的嫁衣和一对绣工细腻的枕套。
开幕没多久,就有人被吸引过来。
“这背包……手工缝的?针脚这么密,机器也做不出这效果啊。”
“这枕套上的双喜花纹,得多细的针法才能这么平整?”
赵玉华微笑着迎上去,给每位停留的人递上一杯热茶,同时简洁介绍:
“我们来自军区嫂子学院,每一件都是军嫂亲手制作——在部队大院里,东西不光要好看,还得耐用。我们的背包能扛几十斤装备,缝线不会崩,嫁衣十年都不会褪色。”
——
渐渐地,围在嫂子学院展位前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直接拿起展品翻看,有的当场掏出名片想要合作。
最让人意外的是,现场演示环节一开始,嫂子学院瞬间成了“围观中心”——
几台老式脚踩机,三位嫂子手起针落,布料在机下翻飞,针脚一排排齐整得像尺量过。
旁边做刺绣的嫂子更是吸引了不少记者——金线在她指尖游走,半小时的工夫,一朵牡丹就鲜活地绽放在绣布上。
——
就在气氛最热的时候,一个省城大厂的代表走了过来,手里夹着那封曾经的“匿名信”。
他盯着赵玉华,半开玩笑地说:
“没想到,你们还真来了,而且一来就抢了风头。”
赵玉华只是笑,不接话。她知道,今天才只是开始。
——
等到闭馆的时候,嫂子学院的展位已经收到了七家单位的合作意向书,其中不乏省城有名的商贸公司。
更让人兴奋的是,省轻工业局的领导亲自留下话——
“嫂子学院的模式值得全省推广,尤其是军属就业这块,我们会重点关注。”
——
那一晚,回到驻地的旅馆,嫂子们兴奋得睡不着。
有人笑:“主任,你说咱这算不算打了漂亮的第一仗?”
赵玉华看着窗外省城的灯火,轻轻点头——
“这是第一仗,也是我们真正走出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