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初春的风带着几分湿润,吹动院墙边的迎春花,黄得鲜亮,像是特意为今天的热闹添了几笔颜色。
苏梨忙完手里的活,抬眼一看,院门外已经聚了三三两两的军嫂。有人是来借缝纫机的,有人是来送鸡蛋的,还有人抱着孩子,顺嘴打听她前几天和连长一同去市里的事。
她心中暗暗一笑,这年代,什么消息都能传得比风快。她只是陪着顾寒舟去了一趟军区医院看伤员,转眼就成了“连长带着媳妇去见大首长”。
“苏梨啊,听说你那缝纫机还是你自己攒布票换的?”王嫂一边说,一边眼里带着羡慕。
“是啊,手巧的人用着就是不一样。”另一位嫂子接过话茬,“我家那口子在外面都夸你针线活好,说你给顾连长改的军装,比新发的还合身。”
苏梨笑了笑,倒是没急着谦虚,“针线活嘛,就是细心点。布票是自己攒的,缝纫机是顾寒舟帮忙拉回来的。”
她说得平静,但院子里几个嫂子对视一眼,心里却酸甜交杂。这个年代,能有个会为你跑腿扛东西的男人,可不多见。
顾寒舟从屋里出来,手上还沾着点木屑,显然是刚修好门轴。他一眼就看到苏梨被人围着,眉头皱了皱,走过去,把她护在身侧,语气淡淡:“外面风大,别吹着了。”
这一动作,倒是让几个嫂子忍不住交换眼色。连长护媳妇护得这么明显,怪不得苏梨气色越来越好。
“寒舟,我跟嫂子们聊两句就进去。”苏梨柔声说。
顾寒舟却没松开手,径直把人往屋里带,临走前只丢下一句:“媳妇的针线活再好,也不能站在风口吹。”
众人:“……”
这明摆着是在告诉大家,她在他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屋里,苏梨被按到炕沿上坐下,顾寒舟转身去倒热水。
“真没吹多长时间。”她轻声解释。
“少说话,喝水。”他把水递到她手里,语气不容置疑。
苏梨接过杯子,唇角微弯。前世的时候,她可没享受过这样的细心关照。重生一回,她更懂得珍惜这种细微的温暖。
正喝着水,院门那边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是熟悉的招呼声:“顾连长,苏梨在家吗?”
是程政委夫人。
顾寒舟走出去迎人,没多久,程政委夫人就笑着进了屋,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
“苏梨,这是你前些天帮我做的那几套衣裳的工钱。你针脚细,我家老程穿着都夸好。”
苏梨连忙推辞:“嫂子,咱们可说好了,是我送你的。”
“送是送,可你那手艺不该白费。”程政委夫人把布袋硬塞到她怀里,顺便压低声音,“听说你还在做些新的花样?改天带我看看。”
苏梨心里一动——这可是个机会。程政委夫人有本事,把她的手艺介绍到军区大院里去,那以后可就不只是军嫂圈子里的事了。
等人送走,顾寒舟看着她抱着布袋子发呆,低声道:“想做的就做,我会帮你挡着。”
苏梨抬眼,认真地看着他,“寒舟,我想开一个嫂子小课堂,教针线活,也教些改衣裳的花样。”
“行。”顾寒舟答得干脆,“需要人手,我帮你找。”
她笑了,笑得像院外那一树迎春——明亮、温暖,又带着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她知道,这是重生后,属于她的全新开始。
院子里,晨光洒在青砖地面上,映得一切都清清亮亮的。林青荷提着一壶刚烧开的热水,从厨房走出来,脚步轻快,眼里带着掩不住的喜悦。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
“嫂子学院”正式开班的日子。
这两天,院子里可热闹得很。消息传出去后,不仅军区大院的媳妇们来了,就连附近机关、工厂的年轻媳妇也听说了,纷纷打听能不能参加。林青荷原本只想着招十几个名额,没想到昨天一数名单,报名的就有二十多个。
为了不让人失望,她索性分成两班——上午一班,下午一班,保证每个人都能学到东西。
“青荷,茶壶我擦好了,你看放哪合适?”
门口,刘梅抱着擦得锃亮的搪瓷茶壶走进来,她是军区炊事班的家属,刀子嘴豆腐心。起初听说林青荷要办“嫂子学院”,她还不屑一顾,觉得这不过是妇女们的闲聊聚会。可这几天看到筹备得有模有样,连老首长夫人都夸“年轻人有心思”,她也忍不住来帮忙。
“就放讲台上吧,等会儿给大家倒茶。”林青荷笑着接过壶,动作麻利地把茶叶撒进去,又倒了半壶开水焖着。
讲台,是林青荷用家里旧书桌改的,外面用蓝布罩着,显得干净利落。她还特意在院子中间摆了几排长凳,借来几块黑板——虽说是“嫂子学院”,可她要的是真正有学习氛围。
“青荷啊,我那盆茉莉花搬来了,等会儿放讲台两边,好看还香。”
说话的是赵云霞,正抱着一盆开得正旺的茉莉花进来。她丈夫是通讯连的指导员,人爽利、嘴甜,是军嫂圈的活跃人物。
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媳妇们三三两两进来,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拎着小板凳。见林青荷忙前忙后,大家忍不住低声议论——
“听说今天第一课是缝纫,还教改衣服样式呢。”
“可不嘛,我家老李的军装袖子都磨破了,正愁不会改呢。”
“我倒是想学做点小生意的手艺,听说她还懂点会计。”
这些议论声传进林青荷耳朵,她心里更有底了——大家是真的想学,不是凑热闹。
八点整,林青荷拍了拍手:“嫂子们,今天是我们嫂子学院第一堂课,先请大家坐好,咱们正式开始!”
一片笑声中,孩子们被抱到后排,年轻媳妇们坐得端端正正。林青荷走上讲台,声音清脆:“我叫林青荷,是军区侦察营的家属,今天起,咱们每周两次课,上午学实用技能,下午聊家政、育儿和生活小窍门,大家觉得怎么样?”
“好!”
整齐的回应让她眼里闪过一抹亮光。
“那咱们第一课,就从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缝纫改衣开始。”
她把一件旧军装举起来:“这件军装,袖口破了,口袋有点脱线,以前我们可能想着换新的,但现在物资紧张,能补就补,还能改得更好看。”
她一边说,一边用剪刀、针线示范,手法利落。不到十分钟,那件军装的袖口就补得整齐,口袋还加了一个小盖子,看着像新的。
台下的嫂子们看得眼睛发亮,有人忍不住小声感叹:“青荷手真巧啊!”
林青荷笑了笑:“手巧是练出来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动手试试,我给大家准备了布料、针线,还有几个简单的纸样,照着做,很快就能学会。”
很快,院子里响起“咔嚓咔嚓”的剪布声和细细密密的针脚声,大家边做边聊,气氛热烈。
快下课时,林青荷又递给每人一张手写小卡片,上面写着简单的针法和改衣窍门,还留了下一次课的预告——“家庭记账与节俭妙招”。嫂子们拿在手里,像得了宝似的。
散场时,刘梅在她耳边小声说:“青荷,我看这嫂子学院,不止是玩玩,真能干出点名堂来。”
林青荷抬头望着蔚蓝的天,心里笃定——这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