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归来后,沈知秋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刚落地,嫂子学院小院就迎来几位来自团部宣传科的干事。他们带来了一份《“嫂子电函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草案)》,并表示军区已将该计划列入季度创新项目,由嫂子学院牵头执行。
顾战霆事先并未告知这个安排。他只是淡淡一句:“政治部说你干得不错,就给你派了点活。”
沈知秋看着那份文件,沉默了半晌,轻声说:“这是件大事。”
**
“嫂子电函计划”的初衷源自沈知秋收到的一封信。
那是两个月前,一个驻守边疆的年轻军嫂寄来的一封纸质信,字迹略显稚嫩,内容却句句真切:“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老家,公婆都不喜欢我,丈夫的信一个月才来一封,我快撑不下去了。”
这封信深深打动了沈知秋,也让她意识到,很多边远地区的军嫂,处于信息闭塞、心理封闭、情感匮乏的孤岛上。嫂子学院虽好,但覆盖面有限,不能人人到场学习、交流。
于是,“电函计划”应运而生。
计划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定期书信、语音电函、心理陪伴卡片等方式,为边远军嫂建立起“情感链接”,每月一次“电函互动”,既能让她们倾诉,也能让她们感受到“后方有人”。
**
试点地区定在三个地方:西北边防团、川南通讯营,以及皖南炮兵旅。
沈知秋制定了第一期“电函包”内容清单,包括:
纸质书信模板和来信回执;
手绘心理放松图卡;
军属生活常识小贴士;
一张嫂子学院手工坊制作的小书签;
录制语音广播的二维码链接。
这一份电函包,不是公文,也不是命令,而是一种情感的“温暖注入”。
她还特意为电函写了一封总引信:
“亲爱的嫂子,你好。
我不知道你现在的生活是否顺利,是否会在某个深夜里偷偷流泪。但请你记住: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在远方,和你一样守着军人的背影,也在努力寻找生活的亮光。
这一封信,是一束灯火,希望能为你照亮一点点路。
——来自嫂子学院的秋姐。”
顾战霆看到这封信时,沉默良久,最终点头:“写得真好,比政治处写的材料有力量。”
**
几日后,首批电函包在嫂子学院完成装袋,由军邮系统分批发往三地。
每一个信封上,都盖着统一的红章:“军属情感互助项目·嫂子电函”。
沈知秋亲自将包裹交给军邮干事,还为每位试点军嫂建立了编号档案,方便后续一对一追踪反馈。
**
接下来,便是等待。
第一批电函出去后,沈知秋心中既期待又忐忑。她不知道这封信会不会被当做“形式主义”,会不会被人当笑话,甚至会不会被家属们直接丢弃。
但她更知道,这是必须跨出的一步。
嫂子学院不该只是坐等人来,而要主动出击。
**
一周、两周过去后,第一封回信终于到达。
是来自川南通讯营的一个军嫂,名字叫林晚。
她在信中写道:
“沈姐姐,谢谢你。
那封信我读了三遍,一开始哭,后来笑。
我以为没人会理解我们这种‘半边天’,以为我们只能等丈夫来关心,但原来,有人愿意先关心我们。
我也写了一封信,给你们,讲了我和我家老张的故事。
我想,如果嫂子学院有机会,我也想参加你们的手工坊课程,可以吗?”
沈知秋读完后,把信捧在手里许久。
那晚,她又在会议记录本上写下一句话:
“不要轻视一封信的力量——它可能是某个军嫂人生中最亮的一道光。”
**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嫂子学院陆续收到20多封回信,其中不乏一些“从不说话的嫂子”,她们开始讲述、开始回应,甚至开始主动提出“能否和其他嫂子结对通信”。
嫂子学院也在逐步建立“互助档案”,为这些嫂子配对联络人、心理咨询志愿者,并用语音广播的方式讲述她们的故事,让更多人听到军属的声音。
每一封信,都是一根线,将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军嫂们串联起来。
沈知秋在学院墙上挂起一块“千里嫂信”展示板,把回信做成剪报,让来往学员都能看到。
**
顾战霆那天站在板前,半晌没说话。
他轻轻摸着一封信的署名:“林晚”。
沈知秋问:“怎么了?你认识?”
顾战霆点头:“她丈夫是我入伍时的班长,后来调去川南。他牺牲过一次。”
沈知秋一怔。
“任务中断腿,心脏一度停跳三分钟,后救回来了。但从此转入通信保障,不再上一线。”
“那时候他说,‘活下来是福气,陪媳妇的时间就是赚的’。”
沈知秋鼻头一酸。
她低头道:“那更要写信,写很多很多信,不能让林晚一个人撑着。”
顾战霆点头:“你在做一件大事,秋秋。”
“你正在让军属成为被看见的力量。”
**
而这,只是“嫂子电函计划”的开始。
下一个目标,是将试点拓展至全军八个军区,让每一位军嫂都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感受到温暖的牵引。
——因为,哪怕只是短短一封信,也能点亮一个人的一生。
**
【嫂子学院墙上的语录更新】
“一封信,跨越万里;一句话,温暖岁月。
军嫂不孤单,后方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