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军政生活报》刊登嫂子学院经验文章后,沈知秋在军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快,她收到了来自军区政治部的正式邀请——作为军属代表,参加即将在军区大礼堂召开的“年度军属座谈会”。
顾战霆拿着请柬回家,递给沈知秋时语气郑重:“这是军区政治部首次正式邀请基层嫂子参加会议。你是代表,不是旁听。”
沈知秋接过请柬,略显吃惊。座谈会她并非没听说过,可往年参与者多是干部家属、机关系统的军属干部,很少有人真正代表基层。
“这是……什么意思?”她轻声问。
“说明你的事迹不仅是‘可做’,而是‘值得推广’。军区在试图建立一种机制,让军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力量单位’,而不是被动依附。”
顾战霆的语气难得带了几分欣赏,“嫂子学院,已经不只是学院,而是一次体系探索。”
沈知秋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我会好好准备。”
**
座谈会当天,军区大礼堂座无虚席。
与会者包括军区政委、副司令员、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部长,以及来自各军分区、基层营连、军工厂、干休所的军属代表,总人数近百人,阵容堪称空前。
主持人介绍完到场嘉宾后,宣布本次座谈核心主题:“提升军属在部队发展中的参与度与主动性”。
在最初的三位代表发言后,主持人朗声宣布:
“接下来请嫂子学院负责人,来自A市第三军分区的沈知秋同志发言。她将就‘基层军属如何通过自组织赋能群体’这一议题作经验分享。”
沈知秋缓缓起身,走向发言台。
她穿着一身浅色格子衬衫与深蓝长裙,没有刻意打扮,却整洁利落,温婉有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沈知秋,是顾战霆的妻子,一名普通军嫂。”
开场一句顿时引起不少人侧目。她不是干部家属、不是机关背景,确实是最基层的“普通人”。
“我今天不是来宣传一个‘嫂子学院’,而是来谈一件小事——军嫂的困顿与可能。”
她讲述了自己初来部队的迷茫,也讲述了第一次尝试带嫂子们学缝纫、识字、做饭的场景,说到了“有人来听课的那一刻,心是热的”。
接着,她分享了嫂子学院如何由一间小教室发展为月度课程体系、如何与部队文化墙共建联动、如何与宣传部合作开专栏、如何收到边防军嫂的来信,再到新近启动的“嫂子电函计划”。
“我没有受过系统管理训练,也不是党员干部。我只是一个军嫂。可我愿意相信,‘嫂子’不是身份标签,而是一种连接力——连接部队与家庭,连接稳定与后方。”
她的声音不大,却穿透力十足。
“我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军嫂都能在她的生活里,找到价值感,而不是被定义为‘等待’。”
发言结束后,会场陷入短暂沉寂。接着,掌声响起,逐渐汇聚成热烈雷动的回响。
**
座谈会结束后,军区政委亲自走到她面前:
“小沈,你的发言很打动人。基层真正有温度的工作,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嫂子学院是个好苗子,我们会支持。”
政治部主任也附和道:“嫂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向你们这种方式借鉴,今后我们要考虑列编、立项、定预算。”
另一位来自南方军分区的干部夫人凑过来笑着说:“小沈,你要不要来我们分区搞个试点?”
沈知秋被这一连串反应搞得应接不暇,只能连声道谢。
她知道,这一场座谈会不是简单的发言,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正”——她所代表的军嫂群体,首次被作为“有组织力量”进入军区议程层面。
**
离开会议厅时,顾战霆已经等在外头。他没有问会谈得怎么样,而是微笑着递上了一杯温水。
沈知秋一口喝下,才长舒口气:“有点紧张,刚刚腿都是麻的。”
“讲得好。”顾战霆牵住她的手,低声道,“你让他们看见,军嫂不是依附,而是支撑。”
“嫂子学院以后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也会有人接力。”
“我知道。”沈知秋笑了,眼中一片清澈坚定,“但第一步,我会走稳。”
**
回到大院后,嫂子们早已得知消息,早早守在门口,一见到沈知秋,纷纷鼓掌欢迎。
“沈嫂你成明星啦!”
“咱们嫂子也能上台啦,以前根本没人搭理我们!”
“我闺女都说以后也想当军嫂,要像你一样开课呢!”
沈知秋笑着拥抱每一个嫂子:“嫂子学院,是我们大家的。我能站在那里,是因为你们陪我走过来了。”
夜里,她伏在书桌前,写下今天的总结。笔记本扉页写着一句她此刻深以为然的话:
“后方不稳,前线不安。稳军心者,必先稳军属。”
而她,愿成为那根稳住后方的梁柱。
嫂子学院,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