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小院的石板路上,一只花猫在角落懒洋洋地打着哈欠。
沈知秋站在军区家属院旧仓库前,手里捧着军区批下来的场地批准信。身后站着几位面色期待又有些紧张的军嫂。
“就是这儿了。”她冲身后几人一笑,声音不大,却自带鼓舞人心的力量。
旧仓库改建为手工坊,是她争取多日的成果。而今天,将是“军嫂副业”真正迈出第一步。
一、分组建队,各展所长
手工班第一批报名人数共有十二人,都是自愿参与。
沈知秋把大家召集起来,现场进行小测试:缝纫针线、糖果封罐、清洁打包。
“红嫂”李春花,来自农村,手巧心细,做的枕套花边一针不歪;“糖嫂”林玉梅,娘家开杂货铺,从小练得一手好装罐功夫;“巧嫂”罗杏枝,原是缝纫店学徒,缝制速度又快又稳。
她根据测试结果,将人手分为三组:
布艺组:制作枕套、坐垫、布鞋。
食品组:封装蜜枣、炒糖花生、小米糕。
清洗组:负责材料前期清洁与分类。
“我们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风头。”沈知秋环视大家,语气坚定,“我们是为自己争口气。只要做得好,咱们的名声,谁也抢不走。”
军嫂们情绪被点燃,纷纷点头。
二、第一次布艺产出
她从空间中拿出一批高质量棉麻布料,表面印有小碎花与条纹,布料手感柔软、透气性强。
“这布哪来的?咋这么好?”
“是我娘家堂姐从南边带来的批发布,你们放心用。”她半真半假地掩饰来源。
李春花小心地摸着布,眼中泛光:“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细致的棉线,这做成枕套,肯定抢手。”
缝纫机启动的声音此起彼伏。
她为每人设定了制作标准——必须平整无跳线,统一尺寸,图案搭配协调。产出的第一批样品:一套碎花布枕、两双棉布拖鞋,还有三条餐桌巾。
她亲自检验每一件物品,合格后编号、登记入库。
“以后每月底按件计分,积分可以兑换粮票、食堂油票,也能优先参加进修班。”她提出积分机制,大家立刻有了干劲。
三、小零食第一锅
另一边,林玉梅带着几位嫂子开始制作糖炒花生。
空间出品的红皮花生饱满油亮,用铁锅炒香后拌入红糖碎,甜香四溢。她按照她母亲家祖传的小法子,微火慢炒,不时翻动。
“别用铝锅,会影响糖的味儿。”她叮嘱。
每一锅炒好,都用纸包包好,再用塑封封口,贴上标签——“军嫂手作 零添加”。
沈知秋提议:
“我们不去卖,只在军区饭堂、小卖部投放一小批,有人反馈好,再慢慢铺开。”
“那不就是做样子?”有人问。
“不是样子,是试水。你得让人尝了才知道值不值。”
四、第一波回响
几天后,小卖部上架了第一批“军嫂手作”系列商品。
一套枕头套 0.8元
一包糖花生 0.2元
一双布拖鞋 0.5元
士兵们在饭后结账时纷纷围观:“这是嫂子们做的?”
“嗯,不用粮票,现金就行。”售货员笑着介绍。
第二天,糖花生售罄,枕套也卖出三套。
后勤处的老王笑着来找沈知秋:“嫂子,我家那口子吃你那糖花生吃得嘴都腻了,问你还能不能加批?”
她笑了笑:“能,但我们量不大,得等下周。”
此举引来部分军嫂的不满——她们没参与其中,却看到有人先尝甜头。
“凭什么是她们?我们也能做手工啊。”
“听说是顾战霆打了招呼,她才这么顺利的。”
但也有军嫂态度转变:“她这法子不错,比整天唠嗑强。要不咱也报个名?”
五、顾战霆默默关注
当晚,顾战霆从外头训练回来,看到沈知秋在厨房清点糖料。
“今天忙了一整天,歇会儿吧。”他放下水壶,接过她手里的装料袋。
沈知秋仰头看他:“这些嫂子们比我更辛苦,做了十几个小时,我不亲自检查,怕有疏漏。”
顾战霆沉默半晌,忽然开口:“你想做的,不止是糖花生吧?”
沈知秋轻轻“嗯”了一声:“我想让嫂子们都知道,我们不是依附别人而活着的。”
他看着她,神色温柔:“你做得很好。我不会拦你。”
她一愣,随后笑意满满:“你不会拦我,那我更要冲了。”
本章小结:
手工班正式分组成立,十二位军嫂参与首轮试点;
第一批布艺、糖花生小规模投入使用;
军区反响良好,部分军嫂态度转向;
顾战霆再度肯定沈知秋,两人情感悄然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