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目光灼灼地盯着徐光启和宋应星:“故此,欲行此法,首要之务,便是安全!而安全之基,在于材料!现今的熟铁乃至普通精铁,强度恐难堪此重任。”
此言一出,徐光启和宋应星都面露难色。
材料之学,乃是根基,非一日之功可成。
陛下要求高压,若材料不济,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就在这时,崇祯的眼中闪过一丝洞察一切的光芒,他仿佛早已料到这个关键瓶颈。
他微微侧首,对身旁的王承恩示意。
王承恩立刻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明黄色绸缎严密包裹的、巴掌大小的扁平物件,恭敬地呈给皇帝。
崇祯亲手接过,并未立即打开,而是将其托在掌心,目光扫过宋应星,语气变得深沉而玄奥:
“宋爱卿,你精于格物,当知万物皆由元素构成。铁者,性韧而强度不足,易为内力所摧。此乃其先天之限。”
他缓缓揭开绸缎,里面并非什么奇巧模型,而是一本极其纤薄、装帧却异常精美的册子,封面以篆书写着《冶金异禀·锰钢初解》。
“此乃朕偶得之‘天启’,涉及一种名为‘锰钢之秘法。”
崇祯将册子递向目瞪口呆的宋应星,
“寻常钢铁,加入特定比例的另一种金属——‘锰’,再辅以特殊的淬火、回火工艺,便可使其强度、硬度、尤其是韧性,获得数倍乃至十数倍的提升!”
“其耐压、耐磨、抗冲击之性能,远非寻常精铁可比。”
宋应星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本薄薄的册子,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只见里面用极其精细的工笔画出了几种未曾见过的矿石形态(如软锰矿、硬锰矿),旁边标注着“似黑泥而坚”、“有枝杈纹理”等特征描述。
后面几页,则详细阐述了在炼铁炉中,按不同重量比例加入这种“锰矿”,并与生铁共熔,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热处理(如“骤冷于特制油液中”、“复以文火慢煨”等)后,所能得到的金属性能变化预测数据。
“陛下!这……这真是……”
宋应星激动得语无伦次。
他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册子中所言,虽闻所未闻,但其思路缜密,描述具体,绝非空想!
若真能实现,制造能承受极高压力的锅炉和气缸,将不再是梦想!
崇祯看着宋应星的反应,满意地点点头:
“此册所述,乃原理与方向。”
“具体如何寻得‘锰矿’,如何精确控制比例与火候,需尔等组织人手,依此方略,反复试验摸索。”
“此锰金属的材料在湖广衡州府之郴州、桂阳州遍地可见。”
“朕会下旨,命工部勘探天下矿藏,寻找符合此特征的矿石。”
“日月集团将拨专款,于西山另设‘特种冶金坊’,由你亲自掌管,专攻此锰钢及其他特种金属之冶炼!”
他顿了一顿,语气更加凝重:“记住,此法关乎国运,乃最高机密!特种冶金坊需隔绝内外,参与者皆需严格筛选,立下死誓!”
“所有试验记录,只准你一人过目后,直接密奏于朕!”
宋应星紧紧攥着那本《锰钢初解》,如同握住了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狂涛骇浪,跪伏于地,声音坚定无比:
“臣!宋应星!领旨!必竭尽心力,穷究此法,不负陛下天启之恩!”
“一年之内,若不能炼出堪用于高压锅炉之锰钢坯,臣提头来见!”
此刻,宋应星眼中的光芒,已不再是单纯的兴奋,而是一种肩负历史使命的沉重与决绝。
他彻底明白,皇帝陛下不仅要一台能动的蒸汽机,而是要开启一个以新材料和新动力为核心的、全新的工业时代!
崇祯满意地颔首:“好!朕信你!放手去做吧!金银物料,天下工匠,随你调用!”
“一年之期,朕等着你的好消息,也等着能装上海船、深入矿山的高压蒸汽机!”
当崇祯皇帝离开天工苑,踏着除夕夜的积雪返回紫禁城时,子时的钟声正好敲响。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北京城的爆竹声达到了顶峰,噼啪作响,连绵不绝,绚丽的烟花不时照亮夜空。
然而,端坐在御辇之中的崇祯,却对车窗外那震天的喧闹恍若未闻。
他的耳中,依旧回荡着天工苑内那台原始蒸汽机发出的、低沉而有力、富有节奏的活塞往复之声——“轰隆……轰隆……轰隆……”
这声音,在他听来,远比万家爆竹的轰鸣更悦耳,更震撼人心。
那是大明帝国正在艰难告别旧时代泥淖、迈向一个前所未有之工业强国的第一声坚定啼鸣;
是未来将碾压一切落后产能、开启无敌钢铁舰队时代的雄浑战鼓;
是注定要彻底改变战争形态、让北方游牧骑兵的弓箭马刀变得苍白可笑的工业号角。
崇祯四年这个除夕夜,当他的万千子民还在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已经在他那与世隔绝的“天工苑”里,亲手点燃了引领整个帝国冲向蒸汽时代的熊熊锅炉。
这轰鸣声,预示着下一个年号,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农耕的收成与天时的眷顾,而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由钢铁、火焰、齿轮与无穷动力交织而成的——崇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