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权重的大臣们都知道,帝国刚刚建立不久,还经不起大的震荡,要是这样的世家大族被灭,那影响可就太大了,即使要处理他们也不能按上谋反的罪名,要知道社会舆论、知识传承等都掌握在这些豪族手里,甚至他们掌握着礼义廉耻的解释权,要是他们集体叛变了,那岂不是说当权者在道义上不足以服众,就会被诟病。当初郑善果和崔敦礼背叛帝国投降李渊,最后也是仅仅以才能不堪其位,导致朝政紊乱的罪过革除爵位官位而已。
但这几次刺杀事件一出,就连三省六部几位大佬也觉得该动一动他们了,大家辅助帝王创立基业,然后跟着一起享受荣华富贵,这没有错误,因为大家都这么想的,可你们当初辅助的人没有成功,失去了天下,你们就该认识到问题所在,承认自己的失败,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虽说你们现在家族势力有所损失,但大伙心里都明白,过个几年,等风头过了,我们会帮你们说话的,该提拔的提拔,该奖赏的奖赏,该恢复爵位官职的就恢复,就连裴寂不都是这样的么?家族兴衰曲折是每个家族都会经历的,常有的事。
独孤家的独孤怀恩在李渊朝叛乱谋反,不也只是被李家打压,最后独孤家投靠赵瑞,又将两美女送往后宫,现在不是照样又混的风生水起了么。郑家、崔家包括卢家也应该有样学样才对,送几个姑娘到后宫里去,表明一下臣服的意思,事情就可以暂时解决。
大家同气连枝,互为姻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会让陛下将你们家一下子连根拔除的,这是世家大族的默契。可是你们几家现在不过是一时的低谷期罢了,却不愿接受事实,要掀桌子了,自己吃不到也不让别人吃,这就有点过分了,不打击一下那怎么能行?
所以在这些重臣的默许甚至推动下,这才有下面那么多臣子们能齐心协力共同上书要求惩治刺客的情况发生。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另外几家,你们这种行为已经触及大家底线了,会伤害大家的共同利益,要是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联合起来对付你们了。
郑世礼看的心惊胆颤,作为京城的县令,他是有机会参与大朝会的,目前朝臣们将箭头直接指向了郑、崔、卢三家,自己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可是将五个郑家人安排进来当差役的,最后他们竟然向刺客提供弩箭,这种事情根本瞒不住,经不住查探的,很多朝臣都知道了。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上书说自己辜负陛下信任,有负圣恩,要将自己捉拿审讯了,可想而知,当初要是啥也不知道,就按家主说的办,自己这次绝对是出头鸟,死无葬身之地,妻女恐怕都要沦落风尘了,想到这里,郑世礼对郑善果的怨念又重了几分。事发到现在,郑善果连一次会见自己解释说明或者要保护自己的意思都没有,看来若是查到郑家头上,郑家绝对会将自己推出来当作替死鬼的。
现在这么多人当庭弹劾自己,郑世礼不能没有表示,赶紧走出来,跪坐在中间,接受陛下的最终定论,此时那里已经跪了一个人,崔信之。
崔信之三十多岁,是崔家远支,他其实更倒霉,他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本身只是给事郎,东市署丞,八品小官,大朝会甚至连进殿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和一些七八九品的文官在殿外坐着,里面讨论的是啥都听不清。
作为东市署丞这样的小官员,根本得不到崔家的关注,家族的资源也没有往自己身上倾注,只是就近代为管理一下家族在东市的几个产业罢了,得胜楼就是其中一项,可万万没想到,刺客竟然隐身得胜楼。
刺杀案把他牵连在内,这两天崔信之如芒在背,焦头烂额,一个八品小官被一众大人物盯上还能有的好?随便站出来一位都够他喝一壶的。
全家上下愁云惨淡,两个儿子还小,才十来岁,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个出嫁的女儿夫家都害怕被牵连,大女儿传信回来夫家不容许回家探亲,二女儿刚出嫁不久,昨天竟被夫家退了回来,女婿声称不敢和刺杀陛下的家族结亲。
小女儿崔颖才十四岁,待字闺中,可要是崔信之犯了事,女儿估计要被发配教坊司,这两天小女儿竟已经做好一死的准备了,崔信之前往崔家求见,谁知道竟被拒之门外,想到这些崔信之就痛彻心扉。
被武士叫进大殿就呆愣愣直接跪坐在中间,尽管已经被批的体无完肤,崔信之却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此时无论怎么反抗都不起作用了,他的心也早已经死了,家族的冷漠,让他彻底寒心,失去家族庇护,崔家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那他全家的命就是最好的交代。
郑世礼跪坐在崔信之旁边,崔信之茫然转头看了看,这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没想到这次是两人一同受苦。
董宇等人抓住机会还在滔滔不绝数落,
“陛下,郑世礼和崔信之辜负圣恩,图谋不轨,竟与李唐余孽勾连,请陛下发往有司治罪,以为后来者戒。”
对付郑善果和崔敦礼很多人还不敢随意附和,但对付这两人,大家就没有什么顾忌的了,纷纷站出来请求陛下严惩凶徒。
赵瑞却站了起来呵呵一笑道,
“董卿等敬爱之心,朕已深有体会,不过这两位不好处置,不但不能处置,朕还要奖赏呢,否则岂不是寒了忠臣义士之心。”
群臣一听,这画风不对啊,这两人都在此事件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不知情,但懈怠公务、御下不严、见事不明的罪过也够他们杀头的了,不过听陛下的意思,他们不但无罪还有功?不少人听到这话在后面窃窃私语起来。大殿里顿时有一些嗡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