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放下手机,指尖还在屏幕上停留了一瞬。群里那条市卫健委的通知已经刷了过去,但他的脑子没停。评选要来了,材料不能只靠老办法堆数据,得有深度,得讲逻辑,得让人一眼就看出这个项目不一样。
他转头看向陈雪的工位。她正低头核对一份报表,眉头微皱。刘伟在角落里接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办公室里的节奏比以前快了,可他知道,光快没用,缺的是能钻进去的人——懂政策、会分析、能把一堆数字变成故事的人。
第二天一早,林辰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几个词:政策解读、数据分析、项目包装。写完划掉最后一个,改成“表达设计”。这不是小事,是短板。现有的团队能执行,但往上走一步的能力不够。他合上本子,心里定了主意。
晨会前五分钟,他叫来陈雪和刘伟。两人刚坐下,他就开口:“从今天起,我们要招人。”
陈雪抬头:“编制还有空?”
“不一定进编。”林辰说,“我们可以招合同制,也可以请顾问,还能借调。关键是人得有用。”
刘伟问:“具体要什么样的?”
“公共管理、社会工作、信息统计这些专业的,有基层经验最好。年纪别太大,肯干就行。”林辰顿了下,“另外,找找有没有退休的老专家,愿意参与项目的,待遇我们另谈。”
陈雪记了下来:“高校那边我可以联系,公管学院有几个老师带的学生去年做过社区调研。”
“你去对接。”林辰说,“发个需求清单过去,看看有没有合适人选报名。”
他又转向刘伟:“人社局官网的招聘信息多久能上线?”
“最快当天下午。”
“那就今天发。”林辰说,“标题写清楚:面向全区公开选聘民生服务项目辅助人员,不限编制。”
刘伟点头记下。
林辰又拿出手机,拨通了周伟的号码。电话响了两声接通,他直接说:“老周,我这边要搞个专班,需要几个踏实能干的年轻人轮岗过来,你帮我看一眼,有没有合适的推荐一下。”
周伟在那头笑了声:“你现在架子不小啊,开口就要人。”
“不是我要人,是项目需要。”林辰语气平稳,“半年期轮训,算基层经历,表现好的优先提拔。你手底下那些想进步的,正好来练练。”
“行,我回头筛两个报给你。”
挂了电话,林辰看了眼墙上的钟,八点二十。会议马上开始,但他已经把路铺好了。
会上他没提招聘的事,只说了下一步任务:“这次申报优秀案例,材料标准比以前高。我们需要有人专门做趋势分析,有人负责可视化呈现,有人打磨文字逻辑。现有的分工不变,但工作方式要升级。”
他看向陈雪:“你牵头成立一个材料攻坚小组,新来的人归你管。每人带一个新人,责任到人。”
陈雪应了一声。
三天后,陈雪拿着一份名单来找林辰。她把纸放在桌上:“笔试面试过了两个硕士,一个学公共政策,一个学社会学。妇联那边退休的研究员也答应了,下周来开第一次碰头会。还有三个街道报名的年轻干部,资料都在这里。”
林辰一页页看过去。其中一个名字被他圈了出来:“这个人,之前在城南街道做过智慧养老试点?”
“对,参与过数据采集和评估报告撰写。”
“重点跟进。”林辰说,“让他尽快到位。”
人陆陆续续进了办公室。新来的两个年轻人穿着简单,说话谨慎。那个退休研究员戴着眼镜,进来第一句就问系统权限怎么申请。三个轮岗干部带着笔记本,主动找刘伟要流程表。
林辰没急着安排具体活,而是开了个小会。他说:“你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个项目变得更扎实。你们提的每一条意见,只要合理,都会被采纳。我不看身份,只看结果。”
第一次例会,讨论的是服务覆盖率的展示方式。原来的ppt里是一张静态柱状图,标着每月增长百分比。
新来的那个学统计的年轻人站起来说:“能不能换成动态热力图?按片区显示服务密度变化,再叠加上人口流动数据,能看出资源匹配是不是合理。”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
陈雪问:“技术上能做到吗?”
“数据我们已经有,只是重新处理一下。”那人说,“我今晚就能出一版样图。”
林辰看了他一眼:“做出来给我看。”
第二天上午,样图出来了。一张地图上,颜色随着月份推移在不同区域流动,深红代表高频服务区域,蓝色则是空白地带。旁边配了一段简短分析:三个老旧小区连续三周处于红色区,说明需求集中;两个新建小区始终是蓝的,提示可能存在信息盲区。
林辰盯着看了几分钟,转头对陈雪说:“把这个放进申报材料首页。”
中午吃饭时,刘伟凑到林辰身边:“以前咱们写东西,就是罗列做了什么。现在他们上来就问‘为什么这么做’,还知道预测后面会出什么问题。”
林辰点头:“这才是专业。”
下午开会,那个退休研究员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的服务响应时间统计,是按单次呼叫算的。但如果一个人一天打五次呢?是不是应该加权计算?不然数据会被拉低。”
没人反驳。陈雪当场改了统计口径。
林辰坐在角落,看着这群人讨论细节。话题不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更好”。节奏变了,层次也变了。
一周后,新团队交出了第一份联合分析报告。封面没有花哨设计,只有标题:《河东区智慧康养服务运行趋势与优化建议》。里面分四块:现状描述、问题识别、成因分析、改进路径。每一部分都有数据支撑,也有实地走访记录。
林辰看完,把报告转发给了王为民,附了一句话:这是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依据。
晚上七点,大部分人走了,办公室灯还亮着。林辰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结构图:中间是项目核心,四周连着几条线,分别写着“政策”“数据”“执行”“宣传”。每条线上都标注了负责人名字,其中有三个是新来的。
他看了一会儿,把纸折起来,放进抽屉。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雪发来的消息:“明天上午九点,新成员培训会,你要不要参加?”
他回:“去。顺便宣布一件事。”
“什么事?”
他没立刻答,而是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人才协作机制”那一栏下面,写了一行字:建立季度评估制度,表现突出者优先纳入正式岗位推荐名单。
写完他拍了拍手,转身回桌前回复:“告诉他们,好好干,这里不止是干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