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刘隆大营疫病肆虐,士气低迷的消息,如同阵阵东风,不断吹送到南岸赤壁的联军大寨。这消息非但没有让周瑜放松警惕,反而让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燃起了更加炽烈和决绝的光芒。他深知,战机,如同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刘隆军虽遭重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强大的战争潜力依然存在。一旦让其缓过气来,或是选择退守江陵,凭借坚城和后续补给重整旗鼓,那么联军将再无如此良机。必须趁其病,要其命!
赤壁,联军水寨中军大帐。
帐内灯火通明,却气氛凝重。周瑜端坐主位,孙权特使鲁肃、水军副都督程普、老将黄盖、韩当,以及陆寨赶来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齐聚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瑜身上,等待着他最终的决断。
周瑜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细作来报,乌林北军疫病已深入营伍,士卒亡毙日增,军心浮动,刘隆进退维谷。此乃天赐良机,破敌就在近日!”
刘备闻言,拱手道:“大都督所言极是。然北军战舰高大坚固,装备精良,即便受挫,战力犹存。我军如何破之,还请都督明示。”
周瑜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江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乌林与赤壁之间的宽阔江面上,沉声道:“刘隆倚仗者,无非其船坚炮利。然,其舰虽巨,却有一致命弱点!”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道:“惧火!”
“火攻?”程普眉头一挑,“都督,北军战舰皆以厚木制成,且其水师巡弋严密,我军船只难以靠近,如何施火?”
周瑜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寻常火攻,自然难以奏效。然,若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则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 他详细阐述其计:
“天时: 近日我观察天象,冬至将至,气压变化,江上必起东南大风!且风力强劲,可持续数日!此风自南向北吹,正对乌林北军水寨!此乃天助我也!”
“地利: 乌林水寨,战舰云集,泊锚密集,首尾相连,便于火势蔓延。且其寨设于北岸湾口,东南风起,风助火势,直灌其营,避无可避!”
“人和:”周瑜目光炯炯地看向老将黄盖,“此计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将引火之物,送至北军船队核心!需一胆大心细、沉稳老练之将,行诈降之计,骗取刘隆信任,使其火船得以靠近敌舰!”
黄盖闻言,霍然起身,花白的须发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抱拳朗声道:“都督!老夫蒙孙氏厚恩,无以为报,今日愿行此计!纵粉身碎骨,也要烧尽北船,以报主公、都督!”
周瑜快步上前,紧紧握住黄盖的手,动容道:“老将军忠勇,天地可鉴!然此计凶险万分,刘隆、郭嘉皆多谋之辈,恐不易欺……”
黄盖慨然道:“都督放心!老夫自有计较!可诈称因与都督议事不合,遭当众责罚,怀恨在心,故而投北。再备私书一封,详述联军虚实,并约定时日,率部归降,以为内应。刘隆急欲破敌,见老夫去投,又有密信为凭,必不生疑!”
诸葛亮羽扇轻摇,补充道:“黄老将军此计大妙。然,细节需臻于完美。责罚需真,苦肉需忍,方能取信。此外,火船需精心准备,以轻舟快船载满干柴、硝石、硫磺、鱼油等易燃之物,以布幔覆盖,看似粮船辎重。船头密布大钉,一旦靠近敌舰,便钉死其上,使火船与敌舰同焚!操舟死士,需择忠勇无畏者,事成之后,恐难生还……”
黄盖大声道:“老夫麾下,不乏愿效死之士!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关羽抚髯道:“火起之时,我陆军当如何?”
周瑜道:“云长问得好!火攻为主,陆战为辅。待北军水寨火起,必然大乱,水军覆没之际,其陆师亦必惊慌失措。届时,请玄德公与云长、翼德将军,率本部精锐,乘早已备好的走舸快船,强渡长江,直扑北岸乌林陆寨,趁乱掩杀,扩大战果!我水军主力则紧随火船之后,剿杀残敌,一举锁定胜局!”
鲁肃抚掌道:“大都督算无遗策!然,仍需一物,以助火势——东风!若风不至,或风力不足,则此计难成。”
周瑜抬头望向帐外阴沉的天色,目光笃定:“子敬放心,三日之内,必有东风! 此乃天意灭刘,非人力可挡!”
计议已定,众人皆感振奋,又深知此计关乎存亡,气氛凝重而激昂。
次日,苦肉计上演。
赤壁联军水寨,点将台上,周瑜召集众将议事。席间,老将黄盖故意出言顶撞周瑜,言其“畏敌如虎,迁延战机,空耗粮饷”。周瑜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斥责黄盖“倚老卖老,动摇军心”,下令将其拖出帐外,重打五十军棍!程普、韩当等众将纷纷求情,周瑜盛怒之下,执意不听。
帐外,军棍结结实实地打在黄盖背上,噼啪作响。黄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直至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过去。此事迅速传遍联军大营,人人皆知黄老将军因言获罪,几乎被打死,对周瑜的严苛颇有微词,更对黄盖抱以同情。
诈降书出。
黄盖被亲兵抬回营中“养伤”,暗中却派一心腹家将,怀揣他亲笔所书的“诈降信”,趁夜泅渡长江,秘密前往乌林北军大营求见刘隆。信中,黄盖极尽愤懑委屈之辞,痛斥周瑜“年轻气盛,刚愎自用,羞辱老臣”,又言刘备“寄人篱下,心怀叵测”,表示自己心灰意冷,愿率本部战舰粮草归顺刘隆,并约定时日,里应外合,共破周瑜。
乌林,北军大营中军帐。
刘隆拿着黄盖的降书,沉吟不语。郭嘉卧病在床,法正、贾诩等谋士均在侧。
法正仔细查验了降书笔迹印信,道:“主公,笔迹确是黄盖无疑。且细作回报,黄盖确因顶撞周瑜被重责,几乎丧命,联军内部对此事议论纷纷。此事,似有七八分可信。”
贾诩却捻须缓缓道:“黄盖乃孙氏三世老臣,忠勇素着,岂会因一时受辱而背主投敌?此苦肉计,不可不防。”
刘隆目光闪烁,内心权衡。眼下军中疫病流行,士气不振,若能得黄盖这等江东重将率部来降,不仅可获其战舰物资,更能极大打击联军士气,甚至可能一举扭转战局。诱惑巨大。但贾诩的疑虑也不无道理。
这时,又有探马来报,称南岸联军似有异动,兵马调动频繁,似有进攻迹象。刘隆心中一动,莫非周瑜察觉黄盖有异,欲先发制人?若真是苦肉计,周瑜何必此时动兵?
权衡再三,刘隆最终倾向于相信黄盖是真降。他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稳定军心了。他下令:“回复黄盖,本将军准其归降!约定明夜三更,以其船头插青旗为号,靠近我水寨,我军接应!另,命水陆各军,加强戒备,以防有诈!”
南岸,计成。
黄盖得到刘隆的回信,知计已成,立刻密报周瑜。周瑜大喜,下令全军秘密准备。数十艘装满引火之物的快船被精心伪装,敢死队员选拔完毕,个个写下遗书,誓死完成任务。陆军也开始准备渡江船只,磨利刀枪。整个联军大营,表面上平静如常,暗地里却已是弓弦拉满,利刃出鞘,只待东风起,便要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
周瑜再次登临赤壁崖顶,任凭江风吹拂。他仰望苍穹,只见云层翻涌,风向已悄然转变,丝丝东南风开始拂面。他深吸一口气,眼中爆发出璀璨的神采,喃喃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来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场注定要铭刻在华夏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所有的导火索都已埋下,只等那点燃一切的火焰。江北的刘隆,尚在疫病的困扰和胜利的憧憬中徘徊,却不知,一场毁灭性的风暴,正借着东南风势,向他猛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