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内,蔡瑁秘不发丧、矫诏立幼的闹剧仍在密室中上演;京口城内,孙权正为联刘还是独取的战略而犹豫不决;新野刘备,已悄然开始南迁的准备;而江夏的黄祖,则在接待刘琦后,陷入了更深的观望与算计。
然而,这场荆襄乱局中,实力最强、准备最充分、也最具主动权的棋手——坐镇寿春的刘隆,绝不会坐视时机流逝。法正布下的细作网络高效运转,将襄阳城内“州牧已薨,蔡瑁秘丧,强立幼主”的绝密情报,以最快速度传回了寿春。
时机,成熟了!
寿春镇南大将军府(此刻已具帝王气象),正殿之上,文武百官肃立。刘隆一身玄色冕服,端坐主位,不怒自威。他手中持着一卷刚刚拟好的帛书,目光扫过殿下的谋臣猛将——郭嘉、法正、鲁肃、刘晔、赵云、黄忠、甘宁、张辽、高顺……人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
“诸位!”刘隆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回荡在大殿之中,“荆州牧刘表,不幸病逝。然其麾下宵小蔡瑁、张允,狼子野心,欺天罔地!竟敢秘不发丧,封锁消息,矫造遗命,废长立幼,挟持幼主刘琮,把持州郡,倒行逆施!更迫害宗室,逼走长公子刘琦,致使荆襄大地,纲常沦丧,人心惶惶!”
他缓缓起身,举起手中的帛书,语气转为沉痛而激昂:“刘景升与隆,同为大汉宗亲,本应同心戮力,共扶社稷。今其遭此劫难,九泉之下岂能瞑目?蔡瑁、张允,此等国贼,不除不足以告慰景升在天之灵!不除不足以正朝纲、肃法典!不除不足以安荆襄百万黎民!”
“今,逆贼罪恶滔天,人神共愤!隆,虽德薄能鲜,然既为汉室宗亲,受陛下重托(遥尊许都汉帝),都督四方,见此乱臣贼子,祸乱州郡,岂能坐视不理?!”
他猛地将帛书展开,朗声宣读,声音如同滚滚雷霆,传遍大殿,更将通过无数信使,传遍天下:
“故,谨奉天子明威,聚四方义士,挥正义之师,南下荆襄,讨逆伐罪!”
“此行,上为天子除残去秽,下为景升雪恨申冤,中为荆襄士民请命! 凡我王师所至,必秋毫无犯!凡有弃暗投明、擒献国贼者,必有重赏!凡有助纣为虐、负隅顽抗者,定斩不饶!”
檄文辞藻犀利,义正词严,将蔡瑁、张允的罪行公之于众,并将刘隆出兵的行为定义为“奉天讨逆”、“吊民伐罪”,占据了绝对的道德制高点。文中还特意提及“礼遇刘琮(幼主无知)”、“迎还刘琦(宗室正统)”,进一步彰显其“正义性”。
“郭奉孝!”
“臣在!”郭嘉出列。
“将此檄文,誊抄千份!遣快马飞递天下各州郡!尤其是襄阳、江陵、江夏,务使荆襄士民,人尽皆知!”
“遵命!”
“法孝直!”
“臣在!”
“细作倾巢而出,在荆北各城散布檄文,动摇敌军心!”
“诺!”
“甘兴霸!”
“末将在!”甘宁踏步出列,声若洪钟。
“命你率新式水师为先锋,自濡须口启航,巡弋大江,彰显军威,遇有小股敌舰,可相机歼灭!”
“得令!”甘宁兴奋抱拳。
“赵云、黄忠、张辽、高顺!”
“末将在!”四将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各军做好出征准备,粮草辎重即刻起运!不日,兵发荆州!”
“谨遵主公将令!”
随着刘隆一道道命令下达,整个寿春乃至整个江淮地区,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轰然开动!无数的信使携带着讨逆檄文,奔向四面八方;无数的粮草军械,从仓库中运出,装上车马舟船;无数的将士,检查兵甲,磨利刀枪,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这篇檄文,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天下激起了千层浪。
襄阳城内,蔡瑁接到檄文抄本,又惊又怒,撕得粉碎,咆哮道:“刘隆小儿,安敢如此污蔑于我!” 但檄文内容已悄然在城中流传,守军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人心浮动。
江夏城中,刘琦捧着檄文,热泪盈眶,对伊籍道:“刘镇南(刘隆)真乃社稷之臣!此檄文一出,蔡瑁逆贼,人人得而诛之!” 他看到了复仇和正名的希望。
新野军中,刘备览檄文,叹道:“刘隆此举,占尽大义名分,蔡瑁危矣。” 诸葛亮则道:“主公,刘隆已动,我军南迁需加速,时机稍纵即逝。”
京口吴侯府,孙权将檄文示于众臣,沉声道:“刘隆已亮出兵旗号,名正言顺,其势难挡。诸公,尚欲坐观否?” 主战派周瑜、主和派张昭等人争论更加激烈,孙权的压力陡增。
许都朝廷,曹操拿着檄文,冷笑连连:“好个刘隆,好个‘奉天讨逆’!且看汝能否吞下荆州这块硬肉!” 他下令加强对宛城、汝南方向的戒备,坐山观虎斗。
刘隆的一纸檄文,正式吹响了南征的号角。它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宣言,更是一场凌厉的政治和宣传攻势,彻底将蔡瑁集团置于不义之地,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扫清了道义上的障碍,极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气,动摇了敌方军心。
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了荆襄大地。雷霆万钧的打击,即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