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在一旁接过话头,解释道:“这些残破大多不是自然损坏的,主要是盗墓者造成的。他们把头像拿起来一看,觉得这泥塑不值钱,就随手扔在地上,硬生生摔破了。”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些泥塑头像也都是1981年从大同市方山永固陵思远佛寺遗址出土的。”
“那盗墓者拿走了什么呀?”小雨攥着小拳头,语气里带着气愤。
“他们当然是拿走了能卖钱的金银珠宝。”李梅无奈地说。
“这些盗墓者也太可恨了!”小虎气得鼓起腮帮子,“就算觉得不值钱,也不能随便扔啊,好好放在原地不行吗!”
他这番孩子气的话,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原本有些沉重的气氛也轻松了些。
“不过话说回来,这尊菩萨像做得是真精致。”赵芳指着展柜里的文物,语气里满是赞叹。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尊菩萨头戴宝冠,宝冠上部虽有残缺,但下部还清晰保留着一周联珠纹,中间镶嵌着桃形装饰物;菩萨面部丰腴饱满,长眉细细弯弯,眼目柔和,耳门的轮廓刻画得格外逼真,耳垂上还戴着小巧的莲瓣形耳饰,细节处尽显精巧。
北魏营建
“太好了!看了这些文物照片,我真有种直观的震撼——北魏的工匠真是太厉害!”梦瑶眼睛亮晶晶的,“不管是能容纳上千人的大建筑物,还是指甲盖大小的精巧玩意,都雕塑得惟妙惟肖,连衣纹的褶皱都像真的会动!”
“是啊,能造出这么恢弘又精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人造的这一切呢?”啸风凑过来看着照片,指尖轻轻点了点屏幕上的宫殿遗迹,语气里满是好奇。
“这个嘛……”赵导手指在导游手册上顿了顿,似乎在组织更准确的表述。
“我来补充两句吧。”陶兄笑着接过话头,“北魏孝文帝当年匆促间选定洛阳为新都,又迫不及待地从平城南迁,所以洛阳的建构工程,直到他死后都没彻底完成。参与洛阳新都建筑计划的核心人物,除了咱们常听的李冲、穆亮、董爵,还有擅长建筑与工艺的蒋少游和王遇。这一批人其实早有合作——孝文帝之前改建平城时,各项重要工程的主持人就是他们。”
“听你这么说,这都是北魏后期的事了吧?那前期呢?平城一开始就是这么气派的吗?”啸风追问,显然对这段历史越听越感兴趣。
“平城的经营,得从太祖拓跋珪时代说起。”陶兄清了清嗓子,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在拓跋珪天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98年,他正式建国号为魏,同时把都城迁到了平城,从这时候起,平城才成为北魏前期固定的国都。《魏书》卷二《太祖纪》里明确写了:‘秋七月,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你们别以为那时候平城就多繁华——最初的营建还停留在草创阶段,史料里说‘始都平城,犹逐水草,无城郭’,说白了就是刚搭起架子,连完整的城墙都没有,还带着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痕迹。”
“可以啊陶兄!连具体史料都记得这么清楚!”晓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眼里满是佩服。
“嗨,我这两天正恶补这方面的知识,怕跟你们出来玩露怯。”陶兄摆摆手,笑着掏出手机,“真正大规模营建平城,是在天赐三年,也就是拓跋珪迁都平城后的第八年。《魏书·太祖纪》里有详细记载:‘(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漫南宫,门阙高十馀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你想想,门阙就有十多丈高,外城方圆二十里,这规模在当时可太惊人了。”
“‘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这得征调多少人啊?”宇辰皱着眉算的算,语气里满是惊叹,“五百里范围,所有成年男子都要去筑城,这工程得有多浩大。”
“你问到点子上了。”陶兄点开手机里的笔记照片,递到众人面前,“所谓‘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其实和之前的人口迁徙有关。《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里说:‘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馀家以充京都……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简单说,就是先迁了十多万户有手艺的人来充实京都,后来划定了京畿范围,再从这范围内征调人力,才能撑起这么大的工程。”
“哟,原来陶兄还偷偷做着笔记呢!”啸风凑过去看清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忍不住打趣,“这笔记记得比我上学时的课堂笔记还认真,连史料出处都标得清清楚楚,难怪说得这么明白!”
北魏徙民与百工制度
“就是喜欢这方面的知识,看到关键史料便随手抄了下来,免得转头就忘。”陶兄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的笔记字迹工整,“这次大规模徙民是天兴元年的事,我还特意查了《太祖纪》原文——‘(天兴元年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馀口,以充京师。’连具体数字都写得明明白白。”
“三十六万百姓加十万工匠,这加起来快五十万人了,这么多吗?”啸风瞪大了眼睛,“北魏刚定中山那会儿,能有这么大的运力把人都迁到平城?”
“你还真别不信,这可是北魏前期向代京(平城旧称)十一次移民里的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陶兄笃定地说,又翻出另一段笔记对照,“《食货志》和这段《太祖纪》,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跟‘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百工伎巧’,指的都是这批迁徙的人。”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