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院长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道,“行礼时,弯腰但不能低头。腰可以弯,但是脊背一定要挺直,头不能低下去,这代表着做人要有骨气,绝不轻易认输。”
“噢,原来这里面都有这么多讲究。”台下众人不禁感叹,对传统礼仪的精妙内涵又多了几分深刻的认识 。
张院长一边讲解,一边比划着动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行礼的动作可不能太快,得斯文、沉稳,做到不卑不亢,这才符合中庸之道。要是动作太快,就显得不够庄重有分量,像个毛毛躁躁的‘鸡毛猴’,对吧?”
说着,张院长模仿起了快走行礼的样子,那滑稽的模样瞬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现场的气氛也变得更加轻松活跃起来。
笑过之后,张院长继续认真地讲解:“接下来我们说说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中揖是同辈日常见面或者辞别的礼仪。行礼时,身体要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然后从胸前向外平推,同时俯身大约30度。”
稍作停顿,他又接着介绍:“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下手,这是用于长辈或上司回礼的。行礼时,身体同样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微向下,之后缓缓起身,恢复到站立的姿态。而高揖呢,一般是晚辈拜长辈时用的,俯身大概60度。这里要注意,老师回礼的时候,不能用高揖,这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礼仪规范。我曾经就见过学生给老师行高揖礼,老师回礼的时候也用高揖,这是不对的。如果老师年纪比较大,他点点头就算是回礼了。”
讲完了揖礼的动作和规范,张院长抛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作揖有什么好处呢?”
“卫生。”一位女子迅速地回答道。
“没错!”张院长肯定地说道,“握手可能会传播某些细菌病毒。要是握手时双方中有一方的手不干净,也会让另一方感觉不舒服。而我们中国的作揖礼,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张院长接着说道:“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握手,古人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古时候,男女之间给东西都不直接递,而是放在桌子上再让对方拿。”
“太封建了吧,特殊情况呢?”一位年轻男子小声嘀咕道。
张院长听到后,笑着说道:“大家可别这么简单地认为。就拿‘孟子说嫂子溺水’这个典故来说,它常被用来阐述一种道德困境与权变思想,相关记载于《孟子·离娄上》。战国时期,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否合乎礼呢?’孟子认为这是合乎礼的。淳于髡又说:‘那假如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呢?’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后来由此衍生出‘嫂溺叔援’这个成语,意思是嫂嫂落水了,小叔子即便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也应该伸手去救援,这喻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处理事情,强调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了更重要的目的或道德原则而适当突破常规的限制,采取权宜之计。”
大家听了张院长的讲解,纷纷点头,对传统礼仪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张院长笑着,眉眼弯弯,幽默地讲道:“作揖对身体好,能锻炼肌肉呢。古人定下这礼,好处多多,咱们被迫运动,顺便就把身给健了。咱们这儿前边有桌子挡着,还有些人肚子大,弯腰不方便,实际上,要是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行90度的礼。”
这话一出,众人忍俊不禁,笑声在讲堂里回荡。
“当然啦,这得是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才行。”张院长补充道,神色认真,“作揖礼还特别省时。当代人的社交活动繁多,假如一个人要会见十多位客人,跟每位都握一次手,那可得花不少耐心。要是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握手的功夫就更长了。用作揖这种方式,一拱手瞬间就能完成,以一当十,也都能感受到你的友好。”
众人纷纷点头,嘴里念叨着:“对,不错!”
这时,美女主持人接过话茬:“还有啊,作揖特别优美。人在握手的时候,常常含胸曲背、低头引颈的,姿态实在不太雅观。要是交际双方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时就更尴尬了。高个子得折腰,矮个子像被悬吊着,好好的庄重外交或者欢乐相聚,都变得有点滑稽。”
一位老师也跟着打趣,“而且大家肯定都有这种经历:握手时,一方都把手伸出去了,另一方没看见或者故意装没看见,让对方的手僵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一秒一秒地过去,尴尬极了。”
大家又笑了起来。
待笑声稍歇,张院长接着讲道:“三拜之后,礼成,才自然垂放,可不是三拜的每一次完成后都自然垂放。”
众人原本还对这其中细节存有疑惑,听到这番解释,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嘴里念叨着:“噢,原来是这样。”
张院长微微颔首,继续说道:“还有行四拜礼的情况,通常是在特别隆重的时候。”他稍作停顿,目光温和地看向台下每一个人,仿佛要和每个人都进行一场心灵对话,“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心诚。大家是不是觉得拜的次数越多就越能体现诚意呢?按世俗观念来讲,可能会这么认为,但实际上,也有人只需一拜,那诚心便已全然倾注其中。”
李老师坐在台下,不住地点头,由衷赞同道:“对。”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沉浸在张院长生动细致的讲解里,原本熟悉却又陌生的传统作揖礼,在张院长的话语中一点点变得清晰、立体,大家对其内涵与讲究的认识也愈发深刻 ,内心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探索欲望。
正是:明伦圣地,古韵悠扬传大道;学府讲堂,儒风浩荡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