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菊展与这些周边古迹串联起来游览,就如同翻开了一部立体的史书,能深切感受到大同“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一边是现代精心打造的菊展,以缤纷色彩和创意造型展现当下的活力与美好;
另一边是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在大同这座城市里,过去与现在交织碰撞,共同绘就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城市画卷,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前来探索、品味。
金秋的微风轻拂,裹挟着丝丝凉意与菊花的芬芳,啸风满心欢喜,领着家人向着菊展的方向欣然前往。
一路上的护城河畔,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见到的菊花会是什么模样。
不一会便步入菊花的长廊。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菊花丛间,时而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着造型独特的菊花,时而指着远处的巨型花雕,发出阵阵惊叹。
啸风的妻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拿出手机,捕捉着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而啸风,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家人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心中满是温暖与满足。
他们漫步在花径,欣赏着精心布置的花坛、花带和花境。
那些菊花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有的如层层叠叠的山峦,有的似灵动飘逸的彩带,还有的像栩栩如生的动物,让人不禁感叹园艺师的匠心独运。
一家人不时驻足,在花雕前合影留念,欢声笑语回荡在菊展的每一个角落,与这绚烂的秋景融为一体,成为了这个秋日里最温馨的画面。
啸风对大同北城墙的秋景情有独钟。相较于东城墙菊展的热闹,北城墙的秋更添几分沧桑古朴的韵味。
每至秋日,他总要独自一人来此感受这份独特的宁静与厚重。
他从北城墙的护城河畔缓缓起步,河水在秋风轻抚下,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上偶尔漂浮着几片金黄的落叶,宛如一只只金色的小船,悠悠荡荡。
岸边的垂柳,枝叶已开始泛黄,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似在与秋风低语。
沿着河畔前行,他穿过城门洞,斑驳的石壁刻满岁月痕迹,触手冰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战火硝烟与繁华兴衰。
拾级而上登上城墙,极目远眺,一幅壮阔的清秋美景在眼前铺展开来。
城墙内,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在秋阳下静立,青瓦灰墙与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市井图;
城墙外,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在秋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透着几分神秘与苍茫。
城墙护城河畔斑斓的色彩美极了,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等各类植物层林尽染,与深褐的古城墙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护城河沿岸种植了银杏、枫树、梧桐等乔木,秋日里叶片由绿转黄、变红,形成“金黄、深红、橙橘”交织的视觉盛宴。
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铺满步道与草坪,与深红的枫叶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而梧桐的橙黄则为画面增添温暖感。
除乔木外,护城河畔还搭配了灌木与草本植物。草坪在秋季仍保持翠绿,与落叶形成“绿毯缀金”的对比效果。
远处的古城墙在斑斓树影的衬托下更显沧桑厚重,展现出“塞上秋韵”的独特美感。
秋阳下的护城河水面澄澈如镜,倒映着岸边的彩叶与城墙轮廓,形成虚实相映的对称画面。
啸风趴在城墙垛口向外眺望,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尽收眼底。
蓝天白云下,护城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河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城墙那雄伟古朴的轮廓,还有岸边五彩斑斓的花影。
步道上,市民们悠然漫步。
老人们步伐稳健,背着手,一边欣赏着秋日的景色,一边和身旁老友唠着家常,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年轻人戴着耳机,脚步轻快,享受着这片刻的惬意时光;还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小朋友们嬉笑奔跑,手中的风筝随着秋风在空中肆意飞舞。
不远处的小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
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有的拉起了二胡、吹起了笛子,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飘荡;有的伴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的引吭高歌,用歌声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
眼前的这一切仿佛是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精心绘制的一幅天然水墨画,美得让人沉醉,让人不禁感叹岁月静好,生活如此多娇 。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水面染成了醉人的琥珀色,落叶悠然漂浮其间,为这美景更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氛围。
游客们纷纷以古城墙为背景,举起相机,定格下这“塞上秋韵”的独特美感,让这份美好永远留存。
啸风继续沿着城墙漫步,来到乾楼。
这座古老的楼阁在秋风中愈发显得庄严肃穆,登上乾楼的台基,倚柱而立,秋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
此时,天高云淡,碧空如洗,举目四望,河山与朔漠相连,辽阔无边,让人不禁心生豪迈之感。
再到控军台,站在这曾经用于军事了望的地方,他仿佛能看到往昔戍边将士们严阵以待的身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四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眼前的景致,正是这句诗最生动的写照,而啸风也沉醉在这北城墙的沧桑秋韵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
大同的天气,九月温和(15-25c),十月转凉(5-18c),需备防风外套,山区早晚温差大。
恒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初;
文瀛湖观鸟以9月下旬候鸟南迁时为佳。
尝秋令特色——莜面栲栳栳配羊肉臊子、浑源凉粉佐现炸莲花豆,再饮一盏广灵小米粥,暖身润燥……
而那一碗劲道爽滑的刀削面,永远是大同人心中的第一。
秋分前后,乡村延续“开镰祭”习俗,以新粮蒸制花馍敬谢天地;
剪纸巧手们创作“五谷丰登”“秋收图”,将丰收喜悦定格于窗棂。
正是:镇楼高耸入云间,清气盈秋,金风送爽迎远客,客来皆赞大同美;
古都恢宏存史卷,幽情入目,古韵含情醉嘉宾,宾至尽叹岁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