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的瑞士,阿尔卑斯山依旧披着夏日的绿装,但位于山区的达沃斯小镇,气温已带上一丝清凉。这里没有冬季年会时全球政要云集的极致喧嚣,却同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青年领袖、专家学者和风险投资家,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氛围相对更侧重创新、科技与未来趋势,少了几分政治角力,多了几分商业与思想的碰撞。
陈长生下榻在达沃斯景区边缘一处静谧的庄园式酒店。他站在阳台上,远眺着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的山峦,空气中是松木的清香。与赵潇旋在北欧的短暂休假结束后,他直接来到了这个全球创新的前沿舞台。
林凡拿着一台平板电脑走来:“老板,这是今天下午‘颠覆性科技与未来经济格局’闭门研讨会的最终名单。‘莱茵投资’的首席战略官,奥利弗·桑德伯格确认出席。”
陈长生接过平板,快速浏览。名单上多是硅谷新贵、亚洲科技巨头的新生代掌门人、顶尖学术机构的研究员,以及像桑德伯格这样代表老牌资本的战略家。这是一个观察下一代行业领袖、同时展示自身实力的绝佳机会。
“桑德伯格……”陈长生轻声自语。这位以思维缜密、善于引导舆论着称的“莱茵大脑”出现在夏季达沃斯,意图不言自明——近距离观察“长生资本”这位突如其来的东方挑战者,并试图在思想层面占据制高点。
下午的研讨会在一间充满现代设计感的会议室举行,落地窗外是迷人的山景。陈长生的位置并不显眼。奥利弗·桑德伯格坐在他对面,穿着休闲西装,举止优雅,正与身旁一位斯坦福的教授侃侃而谈,目光偶尔掠过陈长生,带着审视与好奇。
讨论围绕“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的交叉点如何重塑产业”展开。桑德伯格率先发言,他阐述了“莱茵投资”看好的几个方向:AI驱动的药物发现、精准医疗大数据等,观点专业,数据详实,充分展现了老牌机构的深厚底蕴和系统化视角,引得众人频频点头。他发言时,俨然是场内的权威。
随后,几位初创公司cEo分享了他们的激动人心的项目,但桑德伯格总能温和地提出几个尖锐问题,点出其在规模化、合规性或商业模式上的潜在瓶颈,显示出其强大的批判性思维。会场的气氛,似乎在他的引导下,围绕着“在现有巨头建立的生态内进行创新”这一叙事展开。
很快,话题被引导至“新兴市场创新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上。桑德伯格自然而然地看向陈长生,微笑道:“陈先生来自中国,‘长生资本’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令人印象深刻。我们都很想知道,您如何看待新兴力量在目前由西方巨头主导的技术范式下,实现真正突破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着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
问题看似探讨,实则暗藏机锋。无论陈长生承认“天花板”存在(显得弱势),还是否认(显得傲慢),都可能落入话语陷阱。
陈长生感受到全场目光聚焦。他神色平静,端起面前的苏打水喝了一口,然后迎上桑德伯格的目光,不疾不徐地用流利英语回应:
“桑德伯格先生提到了‘范式’,这是一个关键。但我认为,讨论的重点不应是新兴力量如何融入或突破现有范式。”他顿了顿,语速平稳却清晰有力,“真正的机遇,在于能否参与乃至定义下一个范式。”
一语既出,现场安静了片刻。几位年轻的创业者眼睛一亮。
“当前以算力堆砌和大数据喂养的AI范式,以及在有限靶点内掘进的生物技术范式,无疑成就卓着。但它们的瓶颈也已显现:能耗、数据偏见、研发成本飙升。”陈长生继续道,语气如同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下一个范式,可能不在于更深的‘挖掘’,而在于更巧的‘融合’与更底层的‘发现’。”
他具体化道:“例如,与其仅仅用AI优化已知的分子筛选路径,不如探索如何利用AI理解生物系统中更高层级的、涌现性的互作网络,从而发现全新的、非显而易见的药物靶点或材料设计原理。这需要的是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工具的叠加。”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回到桑德伯格身上:“至于‘玻璃天花板’,它或许存在于依赖旧范式资源的结构里。但对于致力于范式变革的探索者而言,天花板本身可能就是需要被打破的对象。新兴力量的优势,恰恰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可以更自由地探索非共识、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始创新路径。未来的规则,将由那些带来新工具、新思想的人共同书写,而不仅仅是遵循旧地图的追随者。”
陈长生的发言,没有否定现有成就,却指向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未来图景。他避开了桑德伯格关于“地位”的隐含比较,转而谈论“方向”和“规则制定权”。
桑德伯格脸上的笑容不变,但眼神认真了许多:“很具启发性的视角,陈先生。但范式转移需要巨大的基础投入和漫长的周期,如何解决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所以投资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强的信念。‘长生资本’愿意支持那些着眼于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基础性、交叉性研究。”陈长生淡然回应,“我们相信,对知识前沿的探索本身,就是最好的风险对冲。因为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对根本问题的重新思考,而非对现有路径的优化。”
他并未提及任何具体项目(如NL1),但其话语背后透露出的长期主义和对底层创新的坚持,却与在场许多追求快速退出的风险投资形成了鲜明对比,也隐隐指向了与“莱茵”等注重短期财务回报的巨头不同的哲学。
随后的讨论中,陈长生又就数据隐私、算法伦理等尖锐问题发表了简短而深刻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前瞻且富有哲学意味的叙事风格。他没有试图压倒桑德伯格,却成功地树立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资本、着眼于塑造未来的“新领军者”形象。
研讨会结束时,好几位与会者主动前来与陈长生交换联系方式,其中包括那位斯坦福教授。奥利弗·桑德伯格也走了过来,笑容依旧专业:“很精彩的分享,陈先生。希望未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当然,桑德伯格先生。期待与‘莱茵’在不同维度进行建设性对话。”陈长生与他握手,语气平和,却暗含锋芒。
走出会议室,山间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色彩。林凡低声道:“老板,桑德伯格似乎很在意。”
“他在评估。”陈长生望着远山,“评估我们的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资金实力。这是一个更危险的信号。告诉‘影子’,加强对‘莱茵’在学术和舆论领域动向的监控。思想的战场,已经开辟。”
夏季达沃斯的第一天,陈长生没有展示任何财富或权势,仅凭其超越当前共识的深刻洞见和定义未来的雄心,便完成了一次无声却有力的亮相。在这片孕育新思想的阿尔卑斯山间,他播下了一颗种子,宣告了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