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无声的磁带
南京的雨季缠绵不休,邓枫站在城防司令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的雨幕怔怔出神。三天前接到的那个密令,至今仍在他脑海中回响:
“即日起进入深度静默状态,非生死攸关不得主动联络。销毁一切可能暴露身份的物品,以保全自身为第一要务。——磐石”
这道命令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他将真正成为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独自航行。
“副司令,您要的档案送到了。”秘书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邓枫转身,看见两个士兵抬着一个木箱走进来。箱子里装的是南京城防相关的历史文件和地图,这是他作为新任城防副司令需要熟悉的内容。
“放在那里吧。”他指了指墙角,“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待秘书离开后,邓枫反锁了房门。他并没有立即去翻阅那些档案,而是从保险柜深处取出了一个小巧的铁盒。
铁盒里装着他与组织联络的全部工具:三瓶不同颜色的密写药水、一支特制的钢笔、几本用作密码本的旧书,还有两卷微型胶片——那是他多年来积累的重要情报备份。
他的目光在这些物品上停留良久,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数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特别是那本《曾文正公家书》,书页间那些无形的字迹,记录着他真实的忠诚与信仰。
但现在是时候说再见了。
他点燃酒精灯,首先将密写药水一瓶一瓶地倾倒在火苗上。液体遇火即燃,发出幽蓝色的光芒,很快就挥发殆尽。接着是那支特制的钢笔,他小心地拆解开来,将笔尖在火上烤至变形。
最艰难的是处理那些密码本。他抚摸着书页,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深夜密写时的心跳。但最终,他还是将它们一页页撕下,看着火舌吞噬那些无形的文字。
当轮到那两卷微型胶片时,他犹豫了一下。这里面记录着国民党军队的编制、装备、部署等绝密情报,是无数同志用生命换来的。但命令很明确:销毁一切。
胶片在火中卷曲、熔化,发出刺鼻的气味。邓枫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只有紧握的拳头泄露了内心的波澜。
就在他准备销毁最后一件物品——那本《曾文正公家书》时,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
“谁?”
“副司令,总司令部急电。”是秘书的声音。
邓枫迅速将剩下的物品收进铁盒,塞回保险柜,然后才打开房门。
秘书递上一份电报,神色紧张:“副司令,上海方面急电,要求立即加强南京各重要设施的警卫。”
邓枫快速浏览电文,心中一震。电文虽然措辞隐晦,但明确要求对银行、报馆、工会等场所实施“特别保护”。这分明是清洗行动的前奏。
“知道了。”他保持镇定,“通知各防区指挥官,一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
秘书离开后,邓枫再次锁好房门。他取出那本《曾文正公家书》,翻到夹着妹妹邓莹照片的那一页。照片上的妹妹笑得天真烂漫,对哥哥正在经历的惊涛骇浪一无所知。
他轻轻摩挲着照片,最终还是将书放回了保险柜。这本书,他终究是舍不得销毁。
一小时的会议紧张而简短。邓枫下达了几道看似平常的防务调整命令,实则在不经意间为可能遭受迫害的人留下了逃生通道。比如,他特意将几个关键路口的哨卡换上了自己信任的军官,并暗示他们“灵活处理”。
会议结束后,周凤岐特意留下来。
“邓副司令的部署很周全。”周凤岐意味深长地说,“不过,我听说你昨天销毁了一些文件?”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一些过时的个人笔记而已。现在职位不同了,言行都要更加谨慎。”
这个回答合情合理,周凤岐也挑不出毛病,只是淡淡地说:“谨慎是好事。不过有时候,过分的谨慎反而引人怀疑。”
这句话中的威胁意味再明显不过。
当晚,邓枫接到晋升令:因在城防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忠勇勋章”,并正式晋升为少将师长。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殊荣,但他却感到脊背发凉。
晋升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也意味着更严密的监视。
深夜,他独自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所有的密写工具都已经销毁,所有的联络渠道都已经切断。从现在起,他就像一盘被按下了静音键的磁带,即使录下了再重要的信息,也无法传递出去。
但使命还在,信仰还在。
他取出一张崭新的信纸,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加强南京城防的建设》。这份文件将呈交总司令部,表面上是例行公事,实则是他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所做的准备。
在文件中,他特意强调要“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秩序”,要“防止不法分子借机生事”。这些看似官样文章的字句,在关键时刻或许能成为保护无辜者的依据。
写完这份文件,他走到窗前。雨已经停了,南京城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这座千年古都,即将迎来它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而他,虽然被迫进入了“无声”状态,却依然要在这至暗时刻,履行自己作为“启明”的使命。
哪怕无人知晓,哪怕永被误解。
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悠扬而宁静。但邓枫知道,这宁静很快就会被打破。而他必须做好准备,以“无声”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从今往后,他不仅要与敌人周旋,还要与孤独为伴。但这,正是他选择的道路。
无声,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够发出石破天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