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清党”风声
龙潭前线的硝烟尚未散尽,另一股肃杀之气却已悄然弥漫。邓枫敏锐地察觉到,独立旅内部的氛围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日清晨,他照例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当各团主官陆续进入指挥所时,邓枫注意到,往日的谈笑风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谨慎的沉默和相互回避的目光。
“开始吧。”邓枫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全场,“先汇报各部布防情况。”
三团长站起身,刚要开口,指挥所的门被推开了。周凤岐带着两名政训干事不请自来,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打扰各位了。”周凤岐自顾自地在邓枫身旁的空位坐下,“总部要求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我特地来听听诸位的作战部署,看看如何配合。”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凝固了。邓枫面不改色:“周主任来得正好,我们正要讨论下一步的防御计划。”
在接下来的汇报中,邓枫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有军官提出较为激进的进攻方案时,周凤岐就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而当建议偏向稳妥防守时,他则会微微点头。
会议结束后,周凤岐特意留下邓枫。
“邓旅长带兵有方啊。”周凤岐看似随意地翻看着会议记录,“不过我发现,贵旅有些军官的作战思想,似乎过于...冒险了。”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动声色:“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有时候冒险是必要的。”
“说得对。”周凤岐合上笔记本,话锋一转,“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稳妥些总是好的。你说呢?”
送走周凤岐后,邓枫立即召来罗友胜。
“最近部队里有什么异常吗?”
罗友胜犹豫了一下:“旅座,您也感觉到了?最近政训处的人活动很频繁,找了不少军官谈话。特别是...特别是那些曾经和左派军官走得近的。”
邓枫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场风暴终于要来了。
午后,他借着视察阵地的机会,来到二团防守的区域。在战壕里,他“偶遇”了正在检查工事的二营长。
“旅座!”二营长连忙立正敬礼。
邓枫摆摆手,示意他继续工作。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长官巡视。但在检查机枪阵地时,邓枫借着震耳欲聋的试射声,低声对二营长说:
“起风了,把该收的东西都收好。”
二营长的眼神瞬间变得凝重,他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这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暗号。“起风了”意味着清洗行动即将开始,“收好东西”则是要求销毁所有可能引起嫌疑的物品和文件。
巡视完二团阵地,邓枫又来到三团。在这里,他见到了更加令人不安的一幕:几个政训处的干事正在与士兵谈话,手上还拿着笔记本记录。
“这是在做什么?”邓枫走上前问道。
一个干事连忙起身:“报告旅座,我们在了解士兵们的思想状况。”
邓枫扫了一眼那个士兵,认出他是三团有名的战斗英雄,曾经在一次战斗中独自坚守阵地六个小时。
“很好。”邓枫点点头,“不过现在战事紧张,政治工作不要影响部队战斗力。”
“是,是。”干事连连称是,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以为然。
傍晚时分,邓枫收到总司令部发来的密电。电文措辞隐晦,但核心意思很明确:要求各部队主官密切注意“思想不纯”分子,必要时可以采取“断然措施”。
他独自在指挥所里反复阅读这份电文,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这份电文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一份试探——试探各级军官对即将到来的清洗行动的态度。
更让他担忧的是,电文中还特别提到要“特别注意与共党分子有过接触的军官”。这分明是在暗示什么。
深夜,邓枫难以入眠。他起身点亮油灯,开始清理自己的文件。那些可能引起嫌疑的书籍、信件,都被他一一挑出,准备销毁。
就在他整理文件时,一张泛黄的照片从书页中滑落。那是去年北伐誓师时的合影,照片上,他和叶怀远、赵明远等人并肩而立,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如今,赵明远被调去后勤,叶怀远处境不明,而他自己...
他轻轻抚摸着照片上那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如今却要面临互相残杀的命运。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邓枫迅速收起照片,沉声问道:“谁?”
“旅座,是我。”罗友胜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刚接到消息,三师有几个军官被带走了。”
邓枫打开门,看见罗友胜脸色苍白地站在门外。
“什么罪名?”
“说是...通共。”罗友胜的声音有些发抖,“旅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仗还没打完,怎么就开始抓自己人了?”
邓枫沉默片刻,只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执行命令就是,不要多问。”
送走罗友胜,邓枫站在指挥所的窗前,望着远处龙潭的夜色。江面上,几点渔火在黑暗中摇曳,如同这乱世中飘摇的命运。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必须更加小心地走好每一步。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他不仅要保全自己,还要尽可能地保护那些信任他的同袍。
“清党”的风声已经响起,而这场风暴的猛烈程度,可能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邓枫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这场风暴中为更多的人撑起一把保护伞。即使这把伞可能很小,即使这要冒很大的风险。
因为他是“启明”,注定要在至暗时刻,为需要帮助的人点亮一盏微弱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