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那几年,天下乱得跟一锅煮开的粥,各路英雄跟抢肉吃似的,都想在这乱世里分一杯羹。其中李密的瓦岗军,那可是当时的“流量担当”——兵多将广,还占着洛口仓这等“大粮仓”,按理说该是笑到最后的种子选手,可偏偏在跟王世充的邙山之战里,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起来都让人替他捏把汗。
这事儿得从公元618年说起,那年头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宇文化及在江都把隋炀帝给“办”了,之后还带着人往北窜,想在中原插上一脚。李密和王世充本来是死对头,天天在河南地界抢地盘,跟俩争地盘的街头大哥似的,见面就掐。可一看宇文化及这“外来户”要抢生意,俩人立马临时组队,跟商量好的似的,先联手把宇文化及给揍了一顿。李密这边刚把宇文化及打跑,正美滋滋地等着收战利品呢,没成想背后被王世充捅了一刀——王世充趁他没防备,在洛阳搞了场宫廷政变,把洛阳的实权攥在了手里,转头就跟李密翻了脸,之前的“塑料兄弟情”碎得嘎嘣脆。
这下俩人彻底撕破脸,王世充知道李密刚打完仗,虽说赢了但也耗了不少力气,觉得是个好机会,赶紧从自己的队伍里挑了两万多精锐,还有两千多匹好马,跟选参赛选手似的,个个精神抖擞,然后把这些人屯在通济渠南边,摆好了要跟李密决一死战的架势。李密这边也不含糊,让王伯当守着金墉城看家,自己带着精兵从偃师出发,准备跟王世充好好掰掰手腕。
本来打仗这事儿,讲究的是“谋定而后动”,李密手下也不是没有明白人。裴仁基就出了个好主意:“王世充把精锐都带来跟咱们决战了,洛阳城里肯定空虚,咱们不如绕开他的主力,直接去打洛阳,到时候他肯定得回兵救,咱们再以逸待劳,保管能赢!”还有魏征,也就是后来唐太宗身边那位着名的“谏臣”,当时也劝李密:“咱们刚打完宇文化及,士兵都累了,不如先歇阵子,等养足了精神,再跟王世充耗,别着急决战。”
可这时候的李密,早就飘得找不着北了。刚打赢宇文化及,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王世充在他眼里跟个小喽啰似的,哪听得进这些劝?手下那些武将也跟打了鸡血似的,一个个拍着胸脯说:“咱们瓦岗军怕过谁?直接跟他干!”李密一听,觉得这话顺耳,当场拍板:“打!咱们直接跟王世充决战!”就这么着,把俩好建议全给否了。
王世充这边可没闲着,他知道李密轻敌,专门搞了波“偷袭预热”——先派几百个骑兵去偷袭单雄信的营寨。单雄信也是瓦岗军的猛将,可架不住对方来得突然,一下子就乱了阵脚,裴行俨这些骁将冲上去帮忙,也被打得身受重伤,瓦岗军这边刚开局就吃了个亏。
可李密还是没当回事,觉得王世充就这点本事,连最基本的壁垒都没设——要知道古代打仗,扎营后设壁垒,就跟咱们现在家里装防盗门似的,是基本操作,可李密倒好,觉得没必要,就这么大大咧咧地等着第二天决战。
王世充这边可精着呢,他瞅着李密没设防,连夜派了两百多个骑兵,跟摸黑偷瓜的小偷似的,悄悄潜入北邙山埋伏起来。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李密的士兵还没睡醒,有的刚起床揉眼睛,有的还在排队打早饭,王世充这边突然吹响了号角,埋伏的骑兵从山上冲下来,主力部队也跟着猛扑过去,瓦岗军连列阵的时间都没有,瞬间就乱成了一锅粥。
战场上一乱,士兵们哪还有心思打仗?跑的跑,降的降,李密想稳住阵脚都没用,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队伍溃散。这一战下来,裴仁基等几十员大将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李密带着一万多残兵,跟丧家之犬似的逃到了洛口仓。
本以为到了洛口仓能喘口气,没成想更糟的还在后面——偃师的守将一看李密输得这么惨,直接叛变投了王世充;连李密手下的邴元真,也早就暗中跟王世充勾搭上了,就等着卖主求荣。李密这下彻底没辙了,从“河南霸主”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没办法,只能逃到虎牢,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带着两万残兵投降了唐朝,曾经风光无限的瓦岗军,就这么栽在了邙山这一战上。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此战时,特意点出李密“既破宇文化及,有轻世充之心”,又“不设壁垒”,盖因胜而骄、听不进良言所致。夫用兵之道,胜不骄、败不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此乃亘古不变之理。李密坐拥强兵,麾下多有贤才,却因一时之傲,弃良策而从冒进,终致兵败降唐,其教训不可不鉴。
作者说
李密这一战的“翻车”,乍看是输在轻敌和不听劝,往深了说,是输在“成功后的认知闭环”——他把打败宇文化及的经验,当成了通杀所有对手的“万能公式”,忘了战场如棋局,每一局的对手、时机、处境都不一样。就像现在有些人,靠某个方法做成了一件事,就觉得这个方法能包打天下,下次遇到新问题,还是照搬老一套,结果撞了南墙才后悔。更有意思的是,瓦岗军里明明有裴仁基、魏征这样的“清醒人”,可他们的声音却盖不过一群想速战速决的武将,这也说明:一个团队里,要是决策者只爱听顺耳的话,再厉害的“智囊”也没用。有时候,学会“慢下来听反对意见”,比“快起来打胜仗”更重要。
本章金句:胜仗赢的是实力,败仗输的往往是心气——别让一时的风光,遮住了看清局势的眼睛。
如果你是文中的李密,在刚打赢宇文化及、王世充又摆开决战架势时,你会先听裴仁基“攻洛阳”的建议,还是魏征“以逸待劳”的劝诫,又或是像历史上那样听武将们的“速战论”? 不妨留言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