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页页翻过,窗外的梧桐树从金黄到凋零,最后只剩下遒劲的枝干指向灰蒙蒙的天空。黑板旁边的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无情地跳进了两位数,并且持续变小。一种无声的硝烟在教室里弥漫,连平日里最活泼的同学,眉宇间也染上了凝重的神色。
期中考试,作为中考前最后一次大型的、具有定位意义的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像一座横亘在前的山峦,翻过去,便能更清晰地看到目标的轮廓;停滞不前,则可能动摇军心。
周末的校园空荡寂静,但学习的气氛却并未消散,只是转移了阵地。学校附近的几家咖啡馆和快餐店,成了初三学子们扎堆自习的“第二战场”。
这个周六的下午,米小圈和李黎约在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名为“墨香阁”的咖啡馆。这里环境清幽,灯光温暖,空气中漂浮着咖啡豆的醇香和书卷的气息。
他们选了一个靠墙的安静卡座。米小圈从鼓鼓囊囊的书包里掏出厚厚一沓试卷、错题本和各科复习资料,几乎铺满了半张桌子。李黎的则相对精简,但每一本笔记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没有过多的寒暄,两人很快便进入了战斗状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翻动书页的哗啦声,以及压抑着的、关于难题的低声讨论,构成了这个下午的主旋律。
米小圈主攻他的薄弱环节——物理的电磁感应和化学的有机推断。他眉头紧锁,遇到卡壳的地方,会用笔帽无意识地敲着额头,或者烦躁地揉乱自己的头发。
李黎则在进行系统的查漏补缺。她时而快速浏览笔记,时而在一本厚厚的综合练习册上勾画重点题型,神情专注,节奏稳定。
当米小圈被一道复杂的电磁感应综合题困住近二十分钟,几乎要抓狂时,他深吸一口气,将卷子轻轻推到桌子中央,手指点着那道题,声音带着挫败感:“这道,完全没思路了。”
李黎从自己的复习中抬起头,接过卷子,目光快速扫过题目。她没有立刻讲解,而是拿起自己的草稿纸,一边画着示意图,一边开始分析:
“先别管它问什么,把已知条件梳理清楚。导体棒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回路闭合,产生感应电流,电流在磁场中又会受到安培力……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关键要抓住能量转化和受力变化的瞬间……”
她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稳,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米小圈焦躁的心田。她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去思考问题的核心,构建物理模型。
米小圈跟着她的思路,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所以……这里应该用功能关系?安培力做的功等于回路产生的焦耳热?”
“对,”李黎赞许地点点头,在草稿纸上写下关键的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它的运动状态变化,列出方程,就能解出来了。”
思路一通,剩下的计算便水到渠成。米小圈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堵在胸口的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了。他感激地看了李黎一眼,对方却已经重新低下头,继续她的复习,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得飞快。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咖啡馆里亮起了温暖的灯光。米小圈做完一套化学模拟卷,感觉眼睛酸涩,脖子僵硬。他抬起头,揉了揉后颈,目光落在对面的李黎身上。
她正微微侧着头,看着窗外华灯初上的街道,似乎也在短暂的休息。温暖的灯光勾勒着她柔和的侧脸轮廓,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是难得的放松。她的面前,放着一杯已经凉了的拿铁,旁边是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这一刻,米小圈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和力量。在这条艰苦的冲刺路上,他不是一个人在挣扎。有一个人,就坐在他对面,和他看着同样的参考书,攻克着类似的难题,怀揣着同一个目标。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抵消了孤独,稀释了疲惫。
李黎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转过头来。两人的视线在温暖的灯光下相遇。
“累了?”她轻声问。
“还好。”米小圈摇摇头,指了指她凉掉的咖啡,“你的咖啡凉了。”
“没关系。”李黎收回目光,重新拿起笔,“再坚持一下,把这套题看完。”
“好。”
没有多余的鼓励,简单的对话后,两人再次埋首于书山题海。咖啡馆里,其他座位上也都是和他们一样奋笔疾书的年轻身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集体奋斗的、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
当他们终于收拾好东西,走出咖啡馆时,夜色已深,寒风凛冽。但米小圈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大脑因为高强度的思考而异常清醒。
“下周六,”李黎系好围巾,呼出一团白气,“还来这里?”
“来!”米小圈毫不犹豫地点头。
路灯下,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一次的并肩作战,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对意志的磨砺,对彼此陪伴的再一次确认。他们知道,最后的冲刺阶段已经到来,前路必然充满挑战,但只要身边有这个可靠的“战友”,他们就有勇气,也有信心,去迎接那场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