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轩内的讨论虽热烈,终究是纸上谈兵。承烨深知,任何想法都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他将改良投掷器的想法与实测的意愿禀明了父皇。裴砚听闻,略感讶异之余,倒也生出几分兴趣,想看看这群孩子能折腾出什么名堂,便特旨准许他们在西苑一处僻静、且有足够空旷场地的废弃校场进行尝试,并派了几名可靠且略通工匠技艺的内侍及侍卫从旁协助,确保安全。
消息传来,格物轩的成员们无不振奋。休沐日一早,众人便齐聚西苑校场。时值深秋,草木凋零,更显场地的空旷。场地一角已按照要求,设好了大小不一的草垛箭靶,以及测量距离的标绳。
石蛋紧紧抱着一个稍显精致的木匣,里面便是根据李桐、张允图纸,由东宫工匠制作、他们几人参与组装调试的几件改良投掷器。与最初那根绑着石片的木棍相比,这些新器物已有了天壤之别:选用的是更具弹性的桑木,前端开有规整的凹槽以固定特制的泥弹(由李桐指点,用黏土混合少许麻絮烧制而成,大小重量一致),绳索的材质与缠绕方式也经过优化,甚至还加了一个简易的腕带,以防脱手。
“殿下,先试哪一件?”李桐难掩兴奋地问道。这几件器物,虽仍是简陋,却凝聚了他们这群半大孩子连日来的心血与智慧。
承烨环视众人,见个个跃跃欲试,便道:“便从最接近石蛋原版,但加以改良的这件开始吧。”
首先上场的是石蛋。他握着那熟悉的、却又感觉不同的手柄,按照李桐教的姿势,奋力一掷!泥弹“嗖”地飞出,划出一道比以往更远、更稳定的弧线,“啪”地一声,打在三十步外的草垛上,虽未中红心,却也比他自己扔石头要远得多、准得多了。
“好!”王珩第一个跳起来叫好。
接下来,赵铭、王珩甚至周文轩都轮流尝试。赵铭力量稍弱,但姿势标准,泥弹落点集中;王珩力气大,但控制不佳,落点分散;周文轩小心翼翼,成绩平平,却也是他第一次主动参与这类“武事”。
然后试用了另外两种不同力臂长度和配重设计的型号。一种追求射程,一种追求精准。李桐和张允一边记录着每次投掷的距离和偏差,一边根据实测情况,小声讨论着是否需调整绳索长度或配重。
承烨也亲自试了试。他感受着绳索绷紧时传来的力道,以及泥弹脱手瞬间的弹射感,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成就感。这并非弓弦震动那般需要极强臂力与技巧,却另有一种简洁有效的力量感。
“殿下,您看,”李桐拿着记录的数据过来,指着其中一项道,“此型号若由臂力寻常者使用,在三十至五十步内,其威力和准头,已不亚于短弓新手,且制作更易,上手更快。”
张允补充道:“若是用于守城或特定地形作战,由辅兵或民壮大量使用,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扰敌效果。”
他们的讨论引起了在场一名老侍卫的注意。他本是奉旨来保护安全的,此刻却忍不住上前,拿起一件投掷器仔细端详,又试了试手感,眼中露出惊讶之色:“此物……倒是别致。若在巷战或林间,突然掷出,确实令人难防。且这泥弹,若换作铁蒺藜或毒囊……”
老侍卫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了。这简陋的器物,在特定情境下,或许真有其价值。
实测结束,众人虽有些疲惫,却都兴奋不已。数据被详细记录,几件样品也被小心收起。承烨看着兴致勃勃的同伴们,心中感慨。从石蛋一个朴素的念头,到纸上的讨论,再到今日苑囿中的实测与改进,一个完整的“格物”过程,竟在他们这群少年手中初具雏形。
回东宫的路上,承烨对赵铭道:“将今日实测所获,连同数据、图样,一并整理成册。或许,日后可呈送工部或军器监的官员一观,即便不被采纳,也是一份见识。”
赵铭郑重应下。
此事不知怎的,渐渐在宫中传开。有人赞太子殿下聪慧务实,有人笑其不务正业,竟与匠作之事为伍。一些言官风闻,甚至准备上疏劝谏,认为储君当潜心圣贤之道,不可沉溺奇技淫巧。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裴砚和秦绾耳中。
秦绾有些担忧地对裴砚道:“烨儿此举,是否有些出格?恐惹物议。”
裴砚却摆了摆手,看着窗外,淡淡道:“他能从秋狝中有所得,并付诸行动,无论成果如何,这份心思便是好的。总比只知道死读书,或一味嬉戏的纨绔强。至于物议……”他顿了顿,“让他听听也无妨,知道做事之难,非止于技艺本身,亦是历练。”
雏鹰的第一次试飞,或许姿态笨拙,或许引来侧目,但那振翅的勇气与探索的好奇,却比任何完美的模仿都更为珍贵。这小小的投掷器,能否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鸣响,尚未可知。但格物轩的灯火,却因这次成功的实测,而变得更加坚定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