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狝归来的兴奋与见闻,在东宫几日静心读书写字的日子里,渐渐沉淀为更为明晰的念头。那匣中的石块与手稿,如同无声的提醒,催促着承烨做些什么。
这日午后,讲学完毕,太子少傅傅先生正欲离去,承烨却起身,恭敬地行礼道:“先生留步,学生有一事请教,亦有一事相求。”
傅先生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目光清正、神态沉稳的学生,温言道:“殿下请讲。”
承烨便将秋狝所见,尤其是对新科学子建言、雨中协理营防以及石蛋那简陋工具的思考,择要述说了一遍,末了道:“学生以为,圣贤书中所言‘格物致知’,其‘知’最终当落于‘用’。骑射武艺,自是根本,然器械之利、工务之巧,亦关乎国计民生,军力强弱。学生……学生想于读书之余,亦稍涉此道,不知是否可行?”
傅先生抚须沉吟片刻,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殿下能由秋狝之盛,思及格物致用之实,老臣心甚慰。先贤亦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殿下欲探此道,自是好事。然需知,此为辅,非为主,需以经史为根柢,明体达用,方为正道。且不可因奇巧淫技而玩物丧志。”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承烨肃然应下,随即提出请求,“学生想请先生准许,于每旬休沐之日,抽一两个时辰,允赵铭、王珩、周文轩、石蛋四人,并酌情邀约如李桐、张允等新科学子一二人,齐聚东宫偏殿。或可共同研读《考工记》等典籍,或可探讨些简易的营造、器械之理,甚至动手做些不违宫规的简单尝试。权当是……课业之外的增益。”
傅先生看着承烨,知他并非一时兴起。秋狝之行,确实让这位年幼的储君眼界大开,心思也活络了许多。他略一思忖,便点头应允:“可。然需有章程,一应器物、人员出入,需报备清楚,以策万全。老臣会与詹事府及宫中侍卫统领打好招呼。殿下亦需答应老臣,此事不废正业,不涉险地,不劳民伤财。”
“学生定当遵守!”承烨眼中闪过欣喜。
得了傅先生的首肯,事情便好办了许多。承烨立刻着手准备。他将东宫一处闲置的、靠近小花园的偏殿收拾出来,命名为“格物轩”,虽名头响亮,实则陈设简单,不过多了几张长案,一些存放物件的箱笼柜子。
第一次小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休沐日上午举行。参与的有四位伴读,以及通过傅先生关系请来的李桐和张允。石蛋将他那宝贝木棍和收集的石头都带了来,王珩则兴奋地东张西望,赵铭默默观察着殿内布局,周文轩则有些紧张地攥着衣角。
承烨作为主人,先定了简单的规矩:“今日小集,不拘礼数,但求畅所欲言。我等皆因秋狝所见所思而聚,旨在明了‘格物致用’之理。可读书,可讨论,亦可动手验证,然一切需以安全、简朴为要。”
他首先拿出那包石块和那根简陋的木棍,摆在长案上。“此乃石蛋之思,亦是我等小集之始。李、张二位学长此前已有指点,今日可否再为大家详解一番,其中蕴含何理?又如何能加以改进?”
李桐和张允见到这“老相识”,也放松下来。他们便以这简陋的投掷器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起杠杆、力臂、重心等基本概念,用炭笔在备好的白板上画图示意。王珩听得抓耳挠腮,赵铭则频频点头,石蛋虽然很多术语不懂,但听到如何能让他的“宝贝”扔得更远更准时,眼睛一眨不眨。
随后,承烨又提出雨中巡视营地时想到的排水问题,赵铭便将他设想的标准营盘布局图草稿拿出,与李、张二人讨论起如何标注地势、设计沟渠走向。王珩则嚷嚷着要做沙盘模型,被承烨以“宫内不宜动土沙”为由按下,答应日后寻合适机会。
周文轩起初只是听着,后来见大家讨论得热烈,也鼓起勇气,小声提出:“若……若帐篷的绳索能用一种不易松脱的结法,是否更能抗风?”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李桐的兴趣,他当场便演示了几种军中常用的、越拉越紧的绳结技法,连带着讲解了一番摩擦力原理。
一时间,格物轩内气氛活跃,虽无高谈阔论,却充满了务实的探究气息。承烨看着眼前景象,心中欣慰。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这点滴的积累,或许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他相信,这些关于“物”与“理”的思考,终将汇聚成未来驾驭更复杂局面的智慧。
第一次小集结束时,每个人都觉得意犹未尽。承烨将今日讨论的要点交由赵铭整理记录,存入“格物轩”的卷宗之中。一颗名为“实践”与“探究”的种子,就这样在东宫一隅悄然种下,静待日后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