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11月,对于纽约尼克斯的球迷而言,如同一场持续了整整三十天的狂欢节。麦迪逊广场花园夜夜笙歌,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往日的焦虑与质疑,而是纯粹的、近乎奢侈的篮球愉悦。
原因无他,只因他们的球队正打着这个联盟最炫目、最激情四溢的篮球。迈克·德安东尼的跑轰哲学,在清除了扎克·兰多夫这块最后的“阵地战顽石”后,终于如同脱缰的野马,在NbA的版图上肆意奔腾。而驾驭这匹野马的,正是李特。
整个十一月,李特的名字在各大体育媒体的头条上疯狂刷屏。场均30分以上的三双!这不再是偶尔爆发的神迹,而是变成了他的常规操作。他的比赛集锦充斥着令人瞠目结舌的镜头:穿越人缝的不看人传球,如同安装了GpS导航;在高速转换中,他能用一记写意的背后传球找到快下的队友;当对手忌惮他的突破和分球时,他又能在外线用一连串冷静的三分球予以惩罚。他仿佛一个篮球场上的全能巫师,将得分、组织和篮板完美地熔于一炉。
华丽的进攻浪潮席卷联盟,尼克斯的比赛成了收视率的保证,一场接一场的视觉盛宴,让纽约球迷幸福得几乎要眩晕。
而此前备受质疑的管理层操作,此刻在媒体笔下也彻底翻了身。
“天才的运作!”《纽约邮报》的体育版用加粗的标题宣告,“送走兰多夫,解放李特,尼克斯管理层展现了非凡的远见!”
ESpN的专栏作家则在长篇分析中写道:“我们曾怀疑沃尔什先生的决策,但事实证明,他看得更远。扎克是个好球员,但他不适合极致的跑轰。清理出空间,换来更具灵活性的阵容,彻底释放李特这位历史级天才的全面性,这才是打造现代篮球强队的正确思路。尼克斯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们华丽得令人窒息!”
就连一向苛刻的纽约当地体育谈话电台,主持人的语气也充满了扬眉吐气:“看看!都看看!这就是我们说的,围绕超级巨星建队!李特需要空间,需要速度,我们就给他空间和速度!兰多夫?祝他在孟菲斯一切安好,但纽约现在不需要慢节奏!我们飞起来了!”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关于那笔交易的质疑都烟消云散,管理层从“愚蠢的背叛者”变成了“深谋远虑的规划师”。胜利,是最好的漂白剂。
然而,在聚光灯照不到的日常训练中,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正在书写。
训练馆里,达科·米利西奇气喘吁吁地弯着腰,双手撑着膝盖,汗水像小溪一样从他的下巴滴落在地板上。又一次,他在高速折返跑中落在了最后,那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眼睛里,带着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
李特走了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语气平静,听不出责备:“感觉怎么样,达科?”
米利西奇接过水,闷声说:“太快了……这节奏,我有点跟不上。”
“不是有点,是根本跟不上。”李特的话很直接,但奇异地并不刺耳,更像是在陈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的脚步没问题,手感也很好。但你的脑子,还没跟上我们的速度。”
米利西奇抬起头,有些愕然。
李特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在这里,你需要提前计算。计算队友会跑到哪里,计算对手会如何移动,计算球下一刻会出现在什么位置。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做反应。在慢节奏里,你可以靠天赋弥补那零点几秒。在这里,不行。”
他拿起一个球,示意米利西奇跟他到半场。“看着。”
李特运球推进,速度并不算极致,但每一步都带着明确的意图。他眼睛扫视着空旷的半场,口中快速说着:“现在,假设科里在从这个底角切入,何塞会移动到那个四十五度角。我的选择是什么?如果防守人堵我突破路线,我会在这里……”他做了一个停顿拜佛的动作,“……然后击地传给顺下的科里。如果防守人收缩保护禁区,球就会立刻分给何塞,他处于空位。”
他把球扔给米利西奇:“轮到你了。不用实际传球,告诉我,在你接到球的瞬间,接下来三秒内,场上可能发生什么,你该如何选择。”
米利西奇抱着球,有些笨拙地模仿着李特的推进,眼神游移,显然还在努力消化。
“不是用眼睛找,达科。”李特在一旁提醒,“用你的篮球智商去推演。你可是榜眼,你的天赋不只是在身高和手感上。”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米利西奇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片刻,然后睁开,再次启动。这一次,他的动作虽然依旧不算流畅,但眼神里多了一点思考的光芒。
几次训练下来,李特就像个最有耐心的(虽然说话方式很直接)私人教练,不断给米利西奇“喂题”。从无球时的掩护选择和顺下时机,到防守端的站位和协防判断。他没有要求米利西奇立刻变成另一个大卫·李,而是帮助他找到在这个疯狂体系里,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身高和技术的“舒适区”。
“你看,”一次对抗练习后,李特指着战术板对米利西奇说,“当我和何塞打挡拆时,对方的内线会被拉出来。这时候,你留在弱侧,不是站着看。你要观察,如果对方补防我,你就有空切的机会;如果对方收缩,你就在高位准备好接球投篮。你的投篮,是我们需要的武器。”
他顿了顿,看着米利西奇的眼睛:“你不是水货,达科。你只是……还没找到在这个联盟生存的,最适合你的说明书。而现在,我们正在一起写这本说明书。”
米利西奇沉默着,但紧紧攥住了手中的毛巾。那种被理解、被需要的感觉,对他而言,比任何空洞的鼓励都更有力量。